
宽恕;赦免。《左传·襄公十一年》:“凡我同盟,小国有罪,大国致讨,苟有以藉手,鲜不赦宥。” 杜预 注:“言 晋 讨小国,有藉手之功,则赦其罪人。”《旧唐书·刘邺传》:“累有赦宥,不蒙恩例。”《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元年》:“诸路逋欠,先朝每有赦宥,皆令蠲放。”《天讨·军政府<讨满洲檄>》:“一遭俘虏,或得赦宥;至於再三,杀无赦。”
“赦宥”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shè yòu,其核心含义为宽恕、赦免,主要用于法律或官方语境,尤其是古代帝王对罪责的免除。以下为详细解释:
词语构成
释义
指对犯罪者或有过失者的宽恕与赦免,常见于古代法律文书或政治行为。
政治功能
在中国古代,“赦宥”不仅是刑罚减免,还可能涉及以下措施:
执行方式
皇帝通过颁布“赦书”推行赦宥。这类文书属于最高级别的行政命令,需通过马递快速传至地方,并由地方长官当众宣读。
文献例证
历史语境
常用于描述帝王仁政、法律宽缓或宗教教义中的宽恕(如伊斯兰教经典提及“真主赦宥”)。
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历史研究或文学作品中的复古表达。
若需查看更多古籍例句或历史制度细节,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赦宥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宽恕、原谅。它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赦”和“宥”。
“赦”字的部首是赤,并且它的笔画数是11。赦这个字的本义是指国王或统治者为了宽恕囚犯而发布的特赦令。宽恕的意义后来也延伸到一般的原谅和宽宥。比如,我们常听到的赦免罪行,就是指法律上的宽恕。
“宥”字的部首是宀,并且它的笔画数是8。宥这个字的本义是宽容、宽恕。它与赦有着相似的意义,但使用的场合略有不同。宥更多地用于人与人之间的宽容和原谅,而赦更多地用于对犯罪者的特赦。
赦宥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思想和治国理政的实践。在古代的中国,国家统治者会运用赦宥的政策来调和社会关系,重建社会秩序,以维护社会的稳定。赦宥也被视为仁爱和慈悲的表现,同时也是一种博大胸怀和宽广心量的象征。
在繁体字中,赦的写法是赦(赤+耳),宥的写法是寘(宀+異)。虽然繁体字和简体字在书写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意义是相同的。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有所不同。赦宥在古时候的写法是“赦”为“赤多刂”,“宥”为“宀允口”。这些书写形式可能会与现代的汉字形状有些差别,但它们代表的意义是相同的。
下面是一些关于赦宥的例句:
与赦宥相关的组词有:赦免、宽恕、宥恕、原谅等。
与赦宥近义的词有:宽容、仁慈、宽大等。
与赦宥反义的词有:惩罚、严厉、不宽恕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