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宽恕;赦免。《左传·襄公十一年》:“凡我同盟,小国有罪,大国致讨,苟有以藉手,鲜不赦宥。” 杜预 注:“言 晋 讨小国,有藉手之功,则赦其罪人。”《旧唐书·刘邺传》:“累有赦宥,不蒙恩例。”《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元年》:“诸路逋欠,先朝每有赦宥,皆令蠲放。”《天讨·军政府<讨满洲檄>》:“一遭俘虏,或得赦宥;至於再三,杀无赦。”
赦宥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法律和伦理色彩的复合词,主要表示对罪过或过失的宽恕与免除惩罚。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解析:
字义分解与合成
两字组合后,“赦宥”强化了免除刑罚并予以宽大处理的双重含义,常见于司法或伦理语境。
历史与司法语境中的核心含义
在古代文献中,“赦宥”特指君主或官府对罪犯的法定宽免行为。例如:
《汉书·刑法志》载:“赦宥过失,所以申恩也。”
此处强调对非故意犯罪的宽恕,体现司法制度中的人道考量。据《中国古代法律辞典》,该词在历代法典中均指向官方主导的减刑或免罪程序。
现代语义的延伸
现代汉语中,“赦宥”仍保留“宽恕罪责”的本义,但更多用于书面语或宗教、哲学语境,表达道德或情感层面的宽容。例如:
“他的忏悔最终获得了众人的赦宥。”
此用法弱化了法律强制性,侧重社会关系中的谅解(参考《现代汉语大词典》)。
与近义词的辨析
权威来源参考:
“赦宥”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shè yòu,其核心含义为宽恕、赦免,主要用于法律或官方语境,尤其是古代帝王对罪责的免除。以下为详细解释:
词语构成
释义
指对犯罪者或有过失者的宽恕与赦免,常见于古代法律文书或政治行为。
政治功能
在中国古代,“赦宥”不仅是刑罚减免,还可能涉及以下措施:
执行方式
皇帝通过颁布“赦书”推行赦宥。这类文书属于最高级别的行政命令,需通过马递快速传至地方,并由地方长官当众宣读。
文献例证
历史语境
常用于描述帝王仁政、法律宽缓或宗教教义中的宽恕(如伊斯兰教经典提及“真主赦宥”)。
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历史研究或文学作品中的复古表达。
若需查看更多古籍例句或历史制度细节,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爱心毖劳不许倡园蟾户称家之有无痴小纯壹出豕败御担榜状元捣替大情大气污染东岛多生反行两登父业改抹官店光纬过味薅草龁痡僵偃劫钞解费镜鼻金人偈金仙金箱酒卮计想蠲酲馈餫狼顾虎视六欲天妙声娉币迁落巧立名色起风认族柔声省览圣尼柿蔕寿宫书契鼠曲陶婴推阐酴酥外长无所适从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香积饭相印崄很小耗校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