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德的意思、比德的詳細解釋
比德的解釋
(1).指結黨營私的行為。《書·洪範》:“凡厥庶民無有淫朋,人無有比德,惟皇作極。” 孔 傳:“民有安中之善,則無淫過朋黨之惡、比周之德。” 蔡沉 集傳:“比德,私相比附也。”
(2).同心同德。《國語·晉語八》:“君子比而不别。比德以贊事,比也。”《楚辭·大招》:“比德好間,習以都隻。” 王夫之 通釋:“比德,同心。”
謂德行、德教可與之比拟、比配。《禮記·玉藻》:“君子於玉比德焉。”《史記·商君列傳》:“故吾以彊國之術説君,君大説之耳,然亦難以比德於 殷 周 矣。”《後漢書·楊震傳》:“拟蹤往古,比德哲王。” 明 何景明 《玉岡黔國地種竹》詩:“比德亮無瑕,抱節誠可久。”
詞語分解
- 比的解釋 比 ǐ 較量高低、長短、遠近、好壞等:比賽。比附。對比。評比。 能夠相匹:今非昔比。無與倫比。 表示比賽雙方勝負的對比:三比二。 表示兩個數字之間的倍數、分數等關系:比例。比值。 譬喻,摹拟:比如。比
- 德的解釋 德 é 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準則和規範,品行,品質:美德。品德。公德。德行。道德。德性。德育(以一定的社會要求,進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德才兼備。度德量力。德高望重。 心意,信念:一心一德。
網絡擴展解釋
“比德”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和文獻來源來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個層面的解釋:
一、古典文獻中的核心含義
-
結黨營私的行為
源自《尚書·洪範》:“人無有比德,惟皇作極。”此處“比德”指私相比附、結黨營私的負面行為,強調對集體利益的破壞性。
-
同心同德
見于《國語·晉語八》:“比德以贊事,比也。”此處“比德”為褒義,指群體間道德觀念的統一與協作。
二、哲學與美學中的延伸概念
在自然審美領域,“比德”指将自然物的特征與人的道德情操相類比,使自然屬性人格化、道德品性具象化。例如:
- 儒家以“山”比喻仁者厚重不遷的品格(“仁者樂山”);
- 以“玉”象征君子的溫潤德行(“君子比德于玉”)。
三、曆史人物相關
“比德”亦為曆史學者比德(Bede Venerabilis)的譯名,他是7-8世紀英國著名學者,以《英吉利教會史》聞名。
使用場景與辨析
- 古典語境需結合上下文判斷褒貶,如《尚書》批判結黨,《國語》倡導同心。
- 美學領域多用于文學、藝術批評,強調自然與道德的象征關聯。
- 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需注意避免歧義。
如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洪範》《國語》等典籍,或美學理論中的“比德說”。
網絡擴展解釋二
《比德》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一個人在道義上的品德和修養。現在,讓我們來了解一些關于《比德》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與之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比德》這個詞的部首是比(bǐ)和德(dé)。
- 它的總筆畫數是12畫,其中比的筆畫數為4畫,德的筆畫數為8畫。
來源和繁體:
- 《比德》這個詞源于古代漢字文化和思想,用來描述一個人的道德修養。
- 在繁體字中,《比德》的寫法和簡體字相似,沒有太大的差異。
古時候漢字寫法:
-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可能會有一些變化或不同的寫法,但是對于《比德》來說,沒有特别出衆的不同寫法。
例句:
- 他的比德使他成為我們學校的榜樣。
- 她以其高尚的比德赢得了衆人的贊賞。
組詞:
- 善比(shàn bǐ):指通過相互比較而有所進步和提高。
- 比較(bǐ jiào):指将兩個或多個事物進行對比分析,以找出他們之間的差異和相似之處。
近義詞:
- 德行(dé xíng):指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和行為表現。
- 道德(dào dé):形容一個人遵循道德準則,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
反義詞:
- 惡德(è dé):指一個人缺乏道德和品德,做出邪惡的行為。
希望這些關于《比德》的信息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或需要進一步了解,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