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躶葬的意思、躶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躶葬的解釋

謂赤身埋葬。《西京雜記》卷三:“ 楊貴 字 王孫 , 京兆 人也。生時厚自奉養,死卒躶葬於 終南山 。” 晉 常璩 《華陽國志·先賢士女總贊·漢中士女》:“ 楊王孫 , 成固 人也。治 黃 老 。家累千金,厚自奉養。臨終,告其子曰:‘我死,躶葬,以復吾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躶葬(luǒ zàng)指不使用棺椁或殓衣,直接将遺體裸露埋葬的喪葬形式。該詞屬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多寫作“裸葬”,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詞義解析

  1. 字義構成

    • “躶”:通“裸”,意為赤身、無遮蓋。《說文解字》釋“躶”為“袒也”,即裸露身體。
    • “葬”:掩埋遺體,泛指喪葬儀式。《禮記·檀弓上》載:“葬也者,藏也;欲人之弗得見也。”

      合義:指不穿戴衣冠、不入棺椁,以最簡樸的方式埋葬遺體。

  2. 文化内涵

    躶葬是古代薄葬思想的極端實踐,主張摒棄繁複的喪儀和陪葬品,體現道家“返璞歸真”或墨家“節葬”理念。如《漢書·楊王孫傳》記載,楊王孫主張“吾欲躶葬,以反吾真”,反對厚葬靡費。


二、曆史記載與典源

  1. 《漢書·楊王孫傳》

    西漢楊王孫臨終要求子女将其“躶葬”,認為“厚葬無益于死者”,身體應“歸土返真”。此為中國文獻中關于躶葬最著名的記載,反映漢代思想界對喪葬習俗的反思。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漢書》卷六十七。

  2. 《淮南子·要略》

    提及“躶葬”為上古習俗,與“桐棺三寸”“衣衾三領”等薄葬形式并列,體現先秦至漢初的喪葬觀念。

    來源: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商務印書館。


三、相關學術考辨

  1. 與“裸葬”的用字差異

    “躶”為“裸”的古字,多見于秦漢文獻。唐代以降,“裸葬”逐漸成為通用寫法,如《新唐書·傅奕傳》載傅奕“遺言戒子:……死則躶葬”,後世刊本多作“裸葬”。

  2. 人類學視角

    部分學者認為躶葬可能源于原始社會的葬俗,或與特定宗教觀念相關。如考古學家鄭德坤在《中國喪葬制度史》中指出,史前遺址中發現的零散人骨可能暗示早期簡易葬法的存在。

    來源:鄭德坤《中國喪葬制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四、現代釋義與辭書收錄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釋“躶葬”為“謂不用衣衾棺椁而葬”,引《漢書·楊王孫傳》為書證。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第10冊第319頁。

  2. 《辭源》(修訂本)

    釋義:“赤身而葬,不用棺椁”,強調其與厚葬的對立性。

    來源:商務印書館,第三冊第2389頁。


參考文獻

  1. 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
  2. 劉安,《淮南子》,劉文典集解本,商務印書館,2013年。
  3. 鄭德坤,《中國喪葬制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4.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21年。
  5.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2015年。

網絡擴展解釋

“躶葬”是古代中國一種特殊的殡葬形式,其核心含義為赤身埋葬,即不穿戴衣物、不使用棺椁,直接将遺體或骨灰埋入土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1.詞義解析


2.曆史背景與引證


3.文化理念


4.相關概念辨析


5.社會意義

躶葬在古代屬于非主流葬俗,反映了特定群體對生死觀和物質主義的反思。其思想對後世簡葬、薄葬理念有一定影響。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曆史案例,可參考《西京雜記》《新唐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崩頹标示沖用處中蕩激典兵疊更低能肚量發奸煩僞風速器廣開才路國危洪脹揀信生燋淪驕豎旌奬驚嗟九光杏久約籍削卷軸裝峻邈考訂廊腰缦回老鳳老勁離絕靈瓜履冰女陪堂排教遣言措意親筆請旌蛩響芞輿稔謀熔化手表書袋樹桄四史蒐簡溏心缇騎通信鴿推蹑維艱未刻畏頭畏尾文禍無腳蟹瞎巴憲極效報嚣浮消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