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神遊。精神超脫形體而自由遊動。《列子·黃帝》:“乘空如履實,寝虛若處牀。雲霧不硋其視,雷霆不亂其聽,美惡不滑其心,山谷不躓其步,神行而已。” 張湛 注:“至順者無物能逆也。” 漢 崔駰 《北巡頌》:“垂拱穆穆,神行化馳。” 唐 楊炯 《原州百泉縣令李君神道碑》:“神行有感,方登玉鉉之階;靈化無方,獨嘆瓊棺之墓。”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況 修黎 者,神思之人,求索而無止期……故終出人間而神行,冀自達其所崇信之境。”
(2).形容奔馳神速,行走如飛。 南朝 宋 顔延之 《赭白馬賦》:“跨中州之轍迹,窮神行之軌躅。”
(3).神人遊動。常以形容樓觀高峻,人迹罕至。《文選·張衡<東京賦>》:“飛閣神行,莫我能形。” 薛綜 注:“人不見行往,故曰神。” 南朝 齊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詩序》:“飛觀神行,虛檐雲構。”
“神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可分為以下三類:
指精神脫離身體束縛,達到自由遊動的狀态,常見于哲學或文學描寫。例如《列子·黃帝》中提到“乘空如履實……神行而已”,描述了一種超然物外的境界。
強調行動敏捷、速度極快,如“奔馳神速,行走如飛”。南朝宋顔延之的《赭白馬賦》用“窮神行之軌躅”形容駿馬疾馳。現代也可引申為出奇制勝的策略或能力,如成語“神行”指“關鍵時刻展現超凡行動力”。
用于描繪樓閣、山巒等的高聳險峻,或指神人出沒的場所。例如《東京賦》中“飛閣神行,莫我能形”描述建築淩空而立的奇觀。
使用示例:
提示: 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古典文獻中更偏向精神或自然描寫,現代則側重速度與策略。
神行(shénxíng)一詞是指神奇的行動或超凡的移動方式。它常用于描述某人物行動迅捷、靈活、敏銳的能力,也可以形容某種非凡的技能或物品。
神行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示 (礻) 和行 (彳)。示部表示與宗教、信仰相關的事物,行部表示行動或步伐。神行共有8畫。
神行一詞最早源自中國古代文獻,如《莊子》等。在繁體中文字中,神行的寫法為「神行」。
在古代,神行的寫法并不完全相同。例如,在漢代的《說文解字》中,神行的寫法為「神行」,它采用了更加複雜的字形結構。
1. 他的身手如此矯健,簡直就像是神行一般。
2. 這位武術大師展現了他高超的神行術,讓所有人都為之驚歎。
組詞:神行術、神行者、神行風格
近義詞:神奇、非凡、超凡
反義詞:笨拙、呆闆、不靈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