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沈詩任筆的意思、沈詩任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沈詩任筆的解釋

(1). 南朝 梁 沉約 以詩著稱, 任昉 以表、奏、書、啟諸體散文擅名,時人稱為“沉詩任筆”。筆,謂無韻之文。 南朝 梁 锺嵘 《詩品》卷中:“ 彥昇 少年為詩不工,故世稱 沉 詩 任 筆, 昉 深恨之。”

(2).用以泛指詩文。 宋 陸遊 《親舊書來多問近況以詩答之》:“ 沉 詩 任 筆俱忘盡,酒戶新來卻少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沈詩任筆"是一個漢語成語,源自南朝文壇典故,特指沈約的詩作和任昉的文章。以下從詞典釋義角度詳細解析其含義及用法:


一、成語釋義

沈詩任筆(shěn shī rèn bǐ)

指南朝文學家沈約的詩與任昉的散文(筆),後泛稱詩文傑作或贊譽他人詩文兼擅。

核心含義:


二、字詞溯源

  1. 沈:指沈約(441—513),南朝梁文學家,首創"四聲八病"說,推動詩歌格律化,為近體詩奠基。
  2. 任:指任昉(460—508),南朝梁文學家,以表奏、書啟見長,《文選》收錄其文多篇。
  3. 詩與筆:六朝文論術語,"詩"為韻文,"筆"指無韻之文(如散文、公文)。《文心雕龍》雲:"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

三、典故出處


四、用法示例

  1. 贊譽文才:

    "先生沈詩任筆,堪稱當代文宗。"(稱頌他人詩文俱佳)

  2. 文學評論:

    "這部文集兼有沈詩任筆之風,韻散皆工。"(評價作品風格)

  3. 曆史典故引用:

    "六朝文壇以沈詩任筆并稱,足見其時文體分工之明。"(學術論述)


五、權威參考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收錄"沈詩任筆"詞條,釋義為"南朝梁沈約以詩著名,任昉以文著名,時人稱為‘沈詩任筆’。後用以泛指詩文佳作"。

  2. 《中國成語大辭典》(王濤等編):

    強調其"贊譽才學之士詩文兼美"的引申義。

  3. 《文學典故詞典》(山東教育出版社):

    詳述沈約、任昉的文學貢獻及并稱背景。


注:本文釋義綜合古典文獻及權威辭書,未直接引用網絡來源。如需查閱原始文獻,可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梁書》《南史》。

網絡擴展解釋

“沈詩任筆”是南朝梁時期形成的文學典故,特指沈約和任昉兩位文人在不同文體上的卓越成就。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核心含義
    該成語指南朝梁代文學家沈約以詩歌聞名,而任昉擅長無韻的散文(如奏表、書信等),時人并稱“沈詩任筆”。其中“筆”特指不押韻的實用文體,與“詩”形成文體區分。

  2. 曆史背景與人物

    • 沈約:提出“四聲八病”理論,推動詩歌聲律發展,是“永明體”代表詩人。
    • 任昉:以表、奏、書、啟等散文著稱,但鐘嵘《詩品》記載他對“任筆”之稱不滿,晚年轉而努力作詩,試圖與沈約比肩。
  3. 文學史意義
    該稱謂反映了南朝文壇對文體的分類觀念:

    • “文”(詩賦等有韻之作)地位高于“筆”(應用性散文)。
    • 成語後來引申為泛指詩文創作,如宋代陸遊詩句“沈詩任筆俱忘盡”即用此典。
  4. 用法與出處
    現代多作賓語或定語,形容文學才能。最早見于《南史·任昉傳》,陸遊詩中明确化用為成語。

示例:
“南朝文壇推崇沈詩任筆,可見當時對不同文體的評價已有明确标準。”

别人正在浏覽...

阿肯人保勘秉利賓興步兵暢發阊阖宮怅如齒杖瘡疾大包單凋慘丁沉二曹芳甸方袍客放下包袱飛鴻踏雪鳳凰來儀豐牆峭址風眩幹父割付宏覽彙價胡弄婚書江山易改,秉性難移解達金扉警拔進仕積怒舉哀聚偻牢剌勒竹貌是心非梅骨奶烏他偏鋒樸愚起影攘竊柔露喪德三江五湖三洲歌商串慎徽識别說事隨世沈浮所居投壺電笑土地入股味道帏室閑悠悠稀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