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南朝 梁 沉約 以詩著稱, 任昉 以表、奏、書、啟諸體散文擅名,時人稱為“沉詩任筆”。筆,謂無韻之文。 南朝 梁 锺嵘 《詩品》卷中:“ 彥昇 少年為詩不工,故世稱 沉 詩 任 筆, 昉 深恨之。”
(2).用以泛指詩文。 宋 陸遊 《親舊書來多問近況以詩答之》:“ 沉 詩 任 筆俱忘盡,酒戶新來卻少增。”
“沈詩任筆”是南朝梁時期形成的文學典故,特指沈約和任昉兩位文人在不同文體上的卓越成就。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該成語指南朝梁代文學家沈約以詩歌聞名,而任昉擅長無韻的散文(如奏表、書信等),時人并稱“沈詩任筆”。其中“筆”特指不押韻的實用文體,與“詩”形成文體區分。
曆史背景與人物
文學史意義
該稱謂反映了南朝文壇對文體的分類觀念:
用法與出處
現代多作賓語或定語,形容文學才能。最早見于《南史·任昉傳》,陸遊詩中明确化用為成語。
示例:
“南朝文壇推崇沈詩任筆,可見當時對不同文體的評價已有明确标準。”
《沈詩任筆》是一個成語,含義是指所寫的詩文無拘無束,盡情發揮,毫不受限。
《沈詩任筆》的部首是“氵”和“亻”,共計9畫。
《沈詩任筆》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沈約。沈約(沈草堂),字約常,南朝宋時期的文學家、書法家、畫家。他以書法見長,尤擅長草書,故世人常以“沈詩任筆”來形容他的書法風格。
《沈詩任筆》的繁體寫法是「沈詩任筆」。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中,「沈詩任筆」的「沈」字可能與現代相比稍有差異,但整體上保持相似。而「詩」、「任」和「筆」的寫法則相對保持一緻。
他的作品總是充滿了沈詩任筆的風格,不受任何束縛。
組詞:任意自由、任性妄為、筆直而行
近義詞:任意發揮、任情所欲
反義詞:拘謹嚴謹、規矩束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