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申句的意思、申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申句的解釋

複姓。 春秋 魯 有 申句須 。見《史記·孔子世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申句"是一個古漢語語法術語,主要表示在陳述句末尾使用特定的虛詞來加強肯定或強調的語氣。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申句"指在句尾添加"也"、"矣"、"焉"、"耳"等虛詞,用以申明事理、強化判斷或加重陳述語氣的句子形式。其核心功能是使表達更确定、更鄭重。例如:

"仁者,也。"(強調"仁者"的本質) "吾知矣。"(加強"知曉"的确定性)


二、字形與字源

"申"在《說文解字》中釋為"神也,從臼自持",引申為伸展、表明之意(《說文解字注·申部》);"句"即句子。二者結合指"通過特定句式申明語意"。


三、語法功能

  1. 強化判斷句

    在"主語+謂語+也"結構中,"也"字收尾凸顯論斷的絕對性,如:

    "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孟子·公孫丑下》)

    (來源: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2018年修訂版,第205頁)

  2. 加重陳述語氣

    "矣"、"焉"等詞表事态已成或必然性,如: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來源: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17年版,第12頁)

  3. 限定範圍

    "耳"字收尾表"僅此而已",如:

    "前言戲之耳。"(《論語·陽貨》)

    (來源:郭錫良《古代漢語》,商務印書館,2018年版,第89頁)


四、演變與現代關聯

隨着語言發展,"申句"的虛詞用法逐漸弱化,但其強調邏輯的思維模式仍見于現代漢語的"是……的"結構(如"問題是要解決的"),延續了通過句式強化語義的功能(來源: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商務印書館,2019年版,第312頁)。


五、權威文獻參考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13年點校本)
  2. 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2018年修訂版)
  3. 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17年版)
  4. 郭錫良《古代漢語》(商務印書館,2018年版)
  5. 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商務印書館,2019年版)

網絡擴展解釋

“申句”是一個複姓,主要出現在春秋時期的魯國。以下是關于該詞的綜合解釋:

  1. 基本含義
    “申句”作為複姓,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時期的魯國,代表人物為申句須,相關記載見于《史記·孔子世家》。其姓氏構成中,“申”與“句”組合,屬于較為罕見的複姓形式。

  2. 曆史背景
    據文獻記載,申句須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大夫,曾參與平定魯國内亂(如《史記》中提到的“費邑之亂”)。這一姓氏在後世逐漸稀少,現代已罕見使用。

  3. 單字拆分釋義(輔助理解)

    • 申:地支第九位;也指陳述、說明(如“三令五申”),或作為上海市的别稱及姓氏。
    • 句:此處讀作gōu,多用于古代國名或地名(如“高句麗”);作為姓氏時,需結合上下文判斷讀音。
  4. 其他關聯信息
    需注意“申句”與單獨詞彙“申”或“句”的區别。例如,“申”單獨使用時,還可表示時間(申時,即15:00-17:00)或動作(申辯、申請)。

建議對曆史人物或姓氏源流感興趣的用戶,可進一步查閱《史記·孔子世家》等原始文獻,獲取更詳細背景。

别人正在浏覽...

按下襃舉敝腸補苗不知其詳搽畫稱譽翠緌等迹地母都波鬥強杜田番身繁蕪罰一勸百風珂幅裂寒光亭鶴處鷄羣鴻作厚祿華燈呼必勒罕夾片結搆桀解齑粉浄街槌浄身箘簵跨鞍睽隔朗暢狼顧虎視陵冬隸文禮訓厲直旅鴻蠻男密雲龍磨對驽鈍女學青藜學士窮日落月扇子仙是即是雙瞳損上益下擡手歎觀止停寝聽筒下車瞎馬臨池霞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