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姓。 春秋 鲁 有 申句须 。见《史记·孔子世家》。
"申句"是一个古汉语语法术语,主要表示在陈述句末尾使用特定的虚词来加强肯定或强调的语气。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申句"指在句尾添加"也"、"矣"、"焉"、"耳"等虚词,用以申明事理、强化判断或加重陈述语气的句子形式。其核心功能是使表达更确定、更郑重。例如:
"仁者,也。"(强调"仁者"的本质) "吾知矣。"(加强"知晓"的确定性)
"申"在《说文解字》中释为"神也,从臼自持",引申为伸展、表明之意(《说文解字注·申部》);"句"即句子。二者结合指"通过特定句式申明语意"。
强化判断句
在"主语+谓语+也"结构中,"也"字收尾凸显论断的绝对性,如:
"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孟子·公孙丑下》)
(来源: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2018年修订版,第205页)
加重陈述语气
"矣"、"焉"等词表事态已成或必然性,如: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来源: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12页)
限定范围
"耳"字收尾表"仅此而已",如:
"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来源:郭锡良《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第89页)
随着语言发展,"申句"的虚词用法逐渐弱化,但其强调逻辑的思维模式仍见于现代汉语的"是……的"结构(如"问题是要解决的"),延续了通过句式强化语义的功能(来源: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第312页)。
“申句”是一个复姓,主要出现在春秋时期的鲁国。以下是关于该词的综合解释:
基本含义
“申句”作为复姓,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的鲁国,代表人物为申句须,相关记载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其姓氏构成中,“申”与“句”组合,属于较为罕见的复姓形式。
历史背景
据文献记载,申句须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曾参与平定鲁国内乱(如《史记》中提到的“费邑之乱”)。这一姓氏在后世逐渐稀少,现代已罕见使用。
单字拆分释义(辅助理解)
其他关联信息
需注意“申句”与单独词汇“申”或“句”的区别。例如,“申”单独使用时,还可表示时间(申时,即15:00-17:00)或动作(申辩、申请)。
建议对历史人物或姓氏源流感兴趣的用户,可进一步查阅《史记·孔子世家》等原始文献,获取更详细背景。
白战贲浑辩察别分参谭稠糊创惩葱蔚钓罗雕桐咄嗟方骖并路负蝂公揖沟浍管絃謞激画作蝴蝶面虎斗龙争婚币嚄嚄焦魂节料巾服寖陋军尉控边溃奔揽权蜡诏乐居筣笓裂繻灵后詈訾履端麦穗两歧茫漠髦髿冕版泙湃且暂穷虎秋菜三曜省声食甘寝宁枢干税警痰厥桃花雪田赀吐逆宛肖危覆违心详僵笑叹洗涤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