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朗鬯 ”。1.明白暢達。 晉 陸機 《文賦》:“論精微而朗暢,奏平徹以閑雅。” 宋 吳淑 《江淮異人錄·耿先生》:“精彩卓逸,言詞朗暢,手如鳥爪,不便於飲食,皆仰於人。” 劉師培 《文說·和聲》:“書啟之作,必朗暢以陳詞;頌贊之篇,必琳瑯而入誦。” 況周頤 《蕙風詞話》卷五:“古之知音,如 白石 、 紫霞 諸賢,何惜舉例陳義,明白朗鬯,以昭示後人,有非言語所能形容。”
(2).謂聲音響亮流暢。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規箴》:“ 遠公 在 廬山 中……執經登坐,諷誦朗暢,詞色甚苦,高足之徒,皆肅然增敬。” 清 汪價 《三侬贅人廣自序》:“中丞令餘口誦,餘音辭朗鬯鏗戛,中丞為之擊節歎賞。” 朱自清 《論書生的酸氣》:“ 晉 以來的清談很注重說話的聲調和讀書的聲調,說話注重音調和辭氣,以朗暢為好。”
(3).爽朗舒展。 明 顧璘 《國寶新編·江西按察副使李夢陽》:“﹝ 李 ﹞朗暢玉立,傲倪當世。”《黑籍冤魂》第一回:“人若作事過勞,精神疲倦,吃了兩口煙,頓時精神朗暢,骨節通靈。”
(4).清瑩流轉。 清 許秋垞 《聞見異辭·紅紗罩眼》:“途遇一羽流,仙風道骨,所謂雙眸朗暢,四氣和平。”
“朗暢”是一個多義詞,主要包含以下四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1. 明白暢達
指語言或文字表達清晰、邏輯通順。例如晉代陸機《文賦》中提到“論精微而朗暢”,形容論述既深刻又通達。這一含義在學術寫作、公文或演講中尤為適用,強調内容表述的準确性和流暢性。
2. 聲音響亮流暢
形容聲音洪亮且節奏自然。如《世說新語》描述高僧講經時“諷誦朗暢”,指誦讀聲調铿锵有力,給人莊重感。現代也可用于形容朗誦、演講時的聲音表現。
3. 爽朗舒展
多用于描述人的氣質或精神狀态,如明代文獻稱李夢陽“朗暢玉立”,體現其儀态大方、性格開朗。清代小說中也用“精神朗暢”形容吸食鴉片後的短暫亢奮狀态(需注意曆史語境)。
4. 清瑩流轉
較少見的文學化用法,多用于描繪自然景物的清澈靈動或藝術品的通透質感。
使用場景舉例
近義詞參考
流暢、清朗、通達、爽利(需根據具體語境選擇)
以上釋義綜合自多個權威詞典與古籍用例,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陸機《文賦》或《世說新語》原文。
“朗暢”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語言流利、清楚、順暢。
拆分部首和筆畫:朗(部首:月;筆畫:9)、暢(部首:田;筆畫:10)。
來源:
“朗”字來源于古代甲骨文,形狀象月亮光明。而“暢”字來源于古代金文,是由“申”和“甲”兩個字合并而成,表示暢通無阻。
繁體:朗暢。
古時候漢字寫法:朗暢。
例句:他的口才非常朗暢,能夠流利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組詞:朗讀、暢銷、朗朗乾坤
近義詞:流利、通順
反義詞:吃吃咕咕、結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