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迫狹的意思、迫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迫狹的解釋

亦作“ 迫陿 ”。1.寬度窄,範圍小。 明 姚士粦 《見隻編》卷中:“長公主府第,最為迫狹,計用彩繪大青、石緑,各至千觔。其他種種,有不可計者。國家帑藏,安得不虛罄乎!”

(2).指見識、心胸等不寬廣。 明 宋濂 《跋東萊止齋與龍川尺牍後》:“當時論 晦翁 者,或有迫狹之譏,而 龍川 亦甚病其細碎。” 清 黃宗羲 《紫環姜公墓表銘》:“以公之才……使充其所至,刻石之功,正未可量;而覆折於迫狹之世論,不復再試,是可惜也。”

(3).局促;不順心。 元 劉祁 《歸潛志》卷十三:“﹝餘﹞南遊二十年,所居皆通都大邑,無山林,嘗迫狹不自得。” 明 唐順之 《至常熟陳中丞白訓導邀登福山看海》詩之二:“久緣迫陿悲時俗,海嶠春臨思若何?”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迫狹”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pò xiá,主要包含以下含義:

1.物理空間的狹窄

指寬度窄、範圍小,多用于描述具體空間。例如明代姚士粦《見隻編》提到長公主府第“最為迫狹”,形容其建築空間局促。


2.心胸或見識的狹隘

比喻人的見識、心胸不夠寬廣。如明代宋濂在《跋東萊止齋與龍川尺牍後》中批評“迫狹之譏”,清代黃宗羲也以“迫狹之世論”形容偏狹的輿論環境。


3.局促不順心的狀态

描述處境或心境上的壓抑、不舒展。例如元代劉祁《歸潛志》中“嘗迫狹不自得”,表達因環境限制産生的苦悶。


“迫狹”既可指具體空間的狹窄,也可引申為抽象層面的心胸狹隘或處境困頓,常見于古代文獻或書面語中,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其近義詞包括“狹隘”“局促”,反義詞則為“寬廣”“豁達”。

網絡擴展解釋二

迫狹

迫狹(pò xiá)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迫”和“狹”兩個字組成。

迫:是由部首“辶”和“白”組成的,辶表示走的意思,白表示白天。它的筆畫數為7。

狹:是由部首“犭”和“夾”組成的,犭是指的動物類,夾表示狹小之意。它的筆畫數為9。

迫狹這個詞的來源:迫狹一詞最早見于《論語·公冶長》一篇,意指狹小擁擠的環境,特指屋子或場所狹窄狹隘。例如:兩點的距離,迫狹了就是把兩點之間的空間限制得非常小。

迫狹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由于迫狹是一個較為常用的詞語,其字形很早就比較固定,早期的漢字寫法和現在基本相同。

例句:

1. 這個房間真是太迫狹了,我們需要找一個更大點的地方。

2. 在迫狹的校車上,學生們都坐得非常擠。

3. 我們被迫狹的空間所限制,無法擴大生産規模。

迫狹的組詞:迫狹是一個形容詞,常用于與空間、環境相關的詞語搭配,比如迫狹的屋子、迫狹的車廂、迫狹的生活等。

迫狹的近義詞:狹窄、狹小、狹隘。

迫狹的反義詞:寬敞、廣闊、開闊。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