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樂器名。《書·益稷》:“戞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 孔 傳:“搏拊以韋為之,實之以糠,擊之以節樂。”《釋名·釋樂器》:“搏拊,以韋盛糠,形如皷,以手拊拍之也。”《明史·樂志一》:“﹝ 洪武 ﹞二十六年又定殿中韶樂:簫十二,笙十二……柷一,敔一,搏拊二。”
(2).拍擊。謂鼓掌。 漢 馬融 《長笛賦》:“失容墜席,搏拊雷抃。”
(3).亦作“ 搏撫 ”。彈奏。 宋 洪邁 《夷堅丁志·窗棂小婦》:“三僧同榻,二僕在門外,已滅燭就枕, 湍 善鼓琴,暗中搏拊不止,二僧亦未交睫。” 清 葆光子 《物妖志·音樂·琴》:“攜古琴過此,寳惜甚至,因搏撫之際,誤觸墜砌下石上。”
“搏拊”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古代樂器
搏拊是傳統八音分類中“革之屬”的打擊樂器,形似小鼓。根據記載,其結構為“以韋(皮革)盛糠”,外部用皮革包裹,内部填充糠秕,通過手拍擊發聲。明代宮廷雅樂中明确記載其使用,如《明史·樂志》提到洪武年間韶樂配置“柷一,敔一,搏拊二”。
演奏方式
通常懸挂于頸部,兩手交替拍擊,節奏與建鼓相配合,即“建鼓一擊,搏拊以兩擊應節”。
動作描述
異體寫法
古籍中亦作“搏撫”,如《釋名·釋樂器》記載其别名和形制。
該詞現代已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代音樂、文獻時仍具價值。如需更完整考據,可參考《漢典》及故宮博物院相關文物記錄。
搏拊(bó fǔ)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手”和“包”兩個部首組成,屬于動詞類。它的拆分部首分别是手部和包部,手部是漢字的基本部首之一,表示與手有關的意義,而包部則表示與包裹、囊括有關的意義。
搏拊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最早見于《太上感應篇》。這個詞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稍有不同,用的是繁體字,寫作“撥拂”。在現代漢字中,這個詞的寫法已經變為了“搏拊”,且常常用簡化字書寫。
這個詞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是“撥拂”,其中“撥”表示用手勢來推開或揮動的意思,“拂”表示用手輕拍或撫摸的意思。
以下是一些用搏拊這個詞的例句:
1. 他搏拊了一下自己的頭發,重新整理了一下。
2. 小貓在躺椅上懶洋洋地伸了個懶腰,主人輕輕地搏拊着它的腦袋。
3. 教練用激勵的眼神和搏拊的動作鼓勵着運動員繼續努力。
搏拊的相關詞彙包括:
1. 拍打:用手或其他東西輕力地打擊。
2. 撫摸:用手輕輕摩擦或觸摸。
3. 推拿:通過手法按摩推動脈絡,以達到疏通經絡、調整身體功能的目的。
搏拊的反義詞是:
1. 猛擊:用力而猛烈地擊打。
2. 拳打腳踢:用拳頭和腳踢進行激烈的攻擊。
3. 推搡:用手或身體用力推動或擠壓。
通過以上介紹,我們對搏拊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