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使和平安甯。《國語·周語中》:“故能光有天下,而和寧百姓。” 唐 柳宗元 《塗山銘序》:“勤勞萬邦,和寧四極。”
(2).和睦安甯。《禮記·燕義》:“是以上下和親而不相怨也,和寧,禮之用也。” 孔穎達 疏:“上下和親是和也,而不相怨是安寧也。”《漢書·劉向傳》:“四海之内,靡不和寧。”
(3).謂和解,平息。 前蜀 杜光庭 《趙球司徒疾病修醮拜章詞》:“故傷誤殺,寃債和寧;新罪宿瑕,玄慈蕩滌。”
(4). 唐 代郊廟祭祀時的一種舞蹈名。《新唐書·禮樂志十一》:“自 獻祖 而下廟舞,略可見也: 獻祖 曰《光大之舞》…… 穆宗 曰《和寧之舞》。”
使和睦安甯。《國語·周語中》:“古之明王不失此三德者,故能光有天下,而龢寧百姓,令聞不忘。”
“和甯”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具體如下:
使和平安甯
指通過調和矛盾實現社會穩定,如《國語·周語中》提到“和寧百姓”,唐代柳宗元《塗山銘序》中也有“和寧四極”的表述。
和睦安甯
強調人際或群體間的和諧狀态,如《禮記·燕義》描述“上下和親而不相怨”,《漢書·劉向傳》稱“四海之内,靡不和寧”。
和解與平息
用于描述沖突的化解,如唐代杜光庭《趙球司徒疾病修醮拜章詞》中“寃債和寧”。
唐代郊廟祭祀舞蹈名
在唐代禮儀中,“和甯”是一種用于祭祀的特定舞蹈形式。
其他曆史用法
該詞還曾指朝鮮王朝的預備國名,以及元代嶺北行省治所“和林”的别稱。
“和甯”常用于姓名,寓意和諧、安甯,象征性格溫和、處事穩重,如“和”代表協調,“甯”指平安甯靜,組合後寄托了對平和人生的期許。
提示:以上内容綜合了古籍釋義與姓名學分析,若需完整文獻或例句,可參考《國語》《禮記》等典籍,或查閱網頁來源中的詳細引證。
和甯(hé níng)是一個中文詞彙,由兩個字組成。下面将對該詞進行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介紹。
和甯的首字是“禾”(hé),由“丿”和“一”兩個筆畫組成,屬于五筆字型中的”一丨一丿“部首,讀音為hé。尾字是“甯”(níng),由“宀”和“丁”兩個筆畫組成,讀音為níng。
和甯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首字“禾”象征着豐收、美好的農田景象,尾字“甯”則表示甯靜、平和的意思。結合在一起,和甯意味着和平安甯。
和甯的繁體字為“和寧”,其中“寧”是“甯”的繁體字形式。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和甯的寫法與現代漢字寫法略有不同。例如,和甯的古代字形“禾“寫作“禾之甯”,其中“禾”與“甯”分開書寫。
1. 山野之間,一片和甯的環境,讓人心曠神怡。
2. 和甯是人類追求的最高境界。
和祥、和樂、和美、和諧、和平、和善、和藹等。
和諧、平和、甯靜、安甯等。
沖突、不協調、不和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