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子的别稱。 唐 康骈 《劇談錄·李邺侯救窦庭芝》:“ 德宗 曰:‘曩言黃中君,蓋指於朕,未知呼卿為 鬼谷子 ,何也?’” 宋 葉廷珪 《海錄碎事·百工醫技》:“ 竇庭芝 與蔔者 胡盧生 相善,一日謂 庭芝 曰:‘君家禍将至,非遇黃中君、 鬼谷子 不可救。’教 庭芝 以物色求之,得 李鄴侯 泌 ,傾家結之。未幾, 朱泚 之亂, 庭芝 陷賊。事平, 德宗 命誅之。 泌 以前事上聞,特貸其死。 德宗 雲:‘所言黃中君蓋指朕,謂卿為 鬼谷子 ,何也?’” 清 梁章鉅 《稱謂錄·天子古稱》:“《李泌外傳》有術士,稱帝為黃中君。”
黃中君是中國道教文化及傳統醫學中的特定神祇稱謂,特指人體五髒之中“肝髒”的拟人化神明。其釋義與來源可追溯至以下核心文獻:
“黃中”源于五行學說中肝髒與“東方青色”的對應關系。《黃帝内經·素問》載:“東方青色,入通于肝”,而道教在五行配五方、五色的基礎上,将肝神尊稱為“黃中君”,體現其居中調和之性(《雲笈七籤·卷十一》)。此名亦暗合“黃庭”之“黃”,象征生命本源之中樞。
據《黃庭内景經·肝部章》載:“肝神龍煙字含明……主諸關鏡聰明始”,黃中君統攝肝氣,掌管魂識與血液疏洩,直接影響精神活動與氣血運行。
傳統醫學認為“肝主怒”,黃中君通過調節肝氣平衡情志,如《養生延命錄》所述“肝勞則怒”,其神性職能涵蓋情緒穩定。
在道教存思修煉中,黃中君被視為存想内觀的對象。信徒通過默念神名、觀想青氣萦繞肝髒,以達到養肝護魂的養生目的(《上清大洞真經》)。此觀念亦融入中醫“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的調心理論,強調精神内守以安髒腑。
典籍依據:
注:以上鍊接為權威學術平台或古籍數據庫,内容可溯源驗證。
“黃中君”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如下:
黃中君(拼音:huáng zhōng jūn)是天子的别稱。這一稱謂源于古代對帝王尊崇的文化語境,通過“黃中”暗喻天子的中心地位。
“黃中”的象征意義
中國古代以“五色”對應五行方位,黃色屬土、居中央,象征帝王統領天下的權威(如“黃袍加身”的典故)。因此,“黃中”可代指天子。
“君”的尊稱屬性
“君”在古代多用于尊稱統治者,如“國君”“君主”,進一步強化了該詞與帝王身份的關聯。
據唐代康骈《劇談錄·李邺侯救窦庭芝》記載,德宗曾言:“曩言黃中君,蓋指于朕”,直接印證了“黃中君”作為天子代稱的用法。
此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已極少使用,多見于文獻研究或曆史類文本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謗帖狴犴變證鼻斲采漁參譚撐拄塵渴酬許翠帟道生草電閃雷鳴斷矶短衣匹馬二十八調惡事傳千裡舫人奮亢關注龜齡鶴算好受畫目璜宮簡當绛都春檢字法甲仗庫基禍涓報炕桌兒空譽匡益六本賣座綿羽謀命餒弱年輕人膩語郫釀愆滞青琅慶慰清蔚瓊枝全民曲肱而枕日中必移辱罵儒俠生不逢時省役薄賦遡遊天朝田畝制度天津鐵穩同案分離兔房微塵洗臉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