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形容身體中穴位受針後氣至之象。《素問·寶命全形論》:“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 王冰 注:“烏烏,嘆其氣至;稷稷,嘆其已應。”
(2).歌呼聲。《漢書·楊恽傳》:“酒後耳熱,仰天拊缶,而呼烏烏。”《文選·楊恽<報孫會宗書>》作“嗚嗚”。《北史·蕭大圜傳》:“披良書,採至賾,歌纂纂,唱烏烏。” 宋 範成大 《大廳後堂南窗負暄》詩:“端如擁褐茅檐下,祗欠烏烏擊缶歌。” 清 趙翼 《題甘雨應期圖》詩:“從此村甿企腳眠,準備烏烏歌擊缶。”
“烏烏”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指身體穴位受針後“氣至”的現象,即針刺時産生的酸、麻、脹等感應。這一用法源自《素問·寶命全形論》中的描述:“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古人用“烏烏”形容氣至的動态,類似鳥群飛動時的狀态。
“烏”單字本義為烏鴉,後引申為黑色、疑問代詞等含義,但“烏烏”作為疊詞,更多用于上述兩種語境。現代網絡語境中,“烏烏”有時被用作拟聲詞表達情緒(如哭泣聲“嗚嗚”),但此用法未被傳統詞典收錄。
如需進一步了解“烏”的演變或例句,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詞典。
烏烏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多種不同的意思和用法。
烏烏的部首是乙(yǐ),由乙和乙兩個筆畫組成。
烏烏是一個帶有音義借代的詞語,在古代經典文獻中廣泛出現,在現代漢語中用的相對較少。
在繁體字中,烏烏可以寫成烏烏。
在古代,烏烏也有其他寫法,如烏烏、烏烏等。這些寫法都是形聲字,既包含了部分的意義,又以提示發音的字形為主。
1. 他烏烏地走過去,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
2. 這個地方黑得烏烏的,看不見任何東西。
3. 孩子們念念不忘,烏烏地說着他們曾經的玩伴。
烏烏可以與其他漢字組合成不同的詞語,如烏七八糟、烏煙瘴氣、烏黑、烏雲等。
與烏烏意思相近的詞語有黑、暗、墨等。
與烏烏意思相反的詞語有白、亮、明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