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声闻的意思、声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声闻的解释

(1).亦作“ 声问 ”。音信。《国语·越语上》:“寡君 句践 乏无所使,使其下臣 种 ,不敢彻声闻於天王。”《吕氏春秋·赞能》:“ 孙叔敖 、 沉尹茎 相与友, 叔敖 游於 郢 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汉书·苏武传》:“前发 匈奴 时, 胡 妇适产一子 通国 ,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北史·儒林传下·刘炫》:“ 炫 与妻子,相去百里,声闻断絶。”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谬误》:“ 丁晋公 之逐,士大夫远嫌,莫敢与之通声问。”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第一节:“ 唐 北庭 节度使 李元忠 、 安西 四镇留后 郭昕 率将士守境,与朝廷声问中断。”

(2).亦作“ 声问 ”。名声。《荀子·大略》:“德至者色泽洽,行尽而声问远。”《韩非子·内储说上》:“子闻寡人之声闻,亦何如焉?”《三国志·蜀志·许靖传》“ 南阳 宋仲子 於 荆州 与 蜀郡 太守 王商 书” 裴松之 注引 晋 陈寿 《益州耆旧传》:“ 商 字 文表 , 广汉 人,以才学称,声问著於州里。”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论师﹞少好学,有才辩,声闻遐被,法俗归心。” 宋 沉辽 《真觉开堂》:“自诸祖述作已达者,皆著声问。” 清 曹寅 《题云辨上人小照》诗:“行识自来矜色相,声闻何惜证飞仙。”参见“ 声闻过情 ”。

梵文意译。佛家称闻佛之言教,证四谛之理的得道者。常指罗汉。《大乘义章》卷十七:“观察四諦而得道者,悉名声闻。”《大乘义章》卷十七:“从佛声闻而得道者,悉名声闻。”《敦煌变文集·维摩经押座文》:“五百声闻皆被訶,住相法空分取证。”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声闻”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综合解析:

一、普通语义

  1. 音信、消息
    指通过声音传递的信息或消息。例如《国语·越语上》记载越王勾践派文种向吴王传话时,用“不敢彻声闻於天王”表达不敢直接传达消息的谨慎态度。汉代《汉书·苏武传》中“有声问来”也指收到音信。

  2. 名声、声誉
    强调个人或行为的声望。如《荀子·大略》提到“行尽而声问远”,指德行圆满则名声远播;《三国志》注引文献称王商“声问著於州里”,即其才学在地方享有盛名。


二、佛教术语

在佛教中,“声闻”是重要概念,指通过听闻佛陀教义修行证悟的弟子,属小乘修行者。具体包括:


三、其他用法

部分文献中,“声闻”也指“听觉”或“传闻”,如《韩非子》中“子闻寡人之声闻”即询问对方对自己名声的听闻。

“声闻”既有日常语境中的“音信”“名声”之义,又是佛教中特定修行阶位的代称,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国语》《法华经》等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声闻

《声闻》是一个汉字词,由两个部分组成:声和闻。

声:声字的前面一个部首是咒,后面一个部首是耳,总共有声10个笔画。它的意思是声音。

闻:闻字的前面一个部首是门,后面一个部首是耳,总共有闻8个笔画。它的意思是听到。

汉字《声闻》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佛教经典《大正藏经》中。它是佛教用语,是指修行者通过听闻佛陀的教诲,来获得智慧和解脱。

在繁体字中,《声闻》的写法和简体字保持一致,没有差异。

古代汉字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更加繁复,每个汉字的笔画数量也稍有不同。在古代写法中,《声闻》的笔画数量和现代保持一致。

以下是《声闻》的例句:

  1. 他一直在听闻佛陀的教诲,希望能获得智慧。
  2. 作为一个*********,他努力成为声闻弟子。

以下是与《声闻》相关的组词:

以下是与《声闻》相近义的词汇:

以下是与《声闻》相反义的词汇:

别人正在浏览...

爱乐襃贲边危鞭挝笔墨畦不谋部试财虏才识过人缠丝马脑嘲嘲畜肥带菌者待衅大人不见小人怪斗回耳鉴改行冈岭工商联鬼剃头果熟蒂落固若金汤号啕大哭鹤头书红葠环居虎溪家厨嘉奖江雪结撰击楫中流缧臣履节面如满月内急逆言女叔攀蟾折桂瞟扫泼说气干启颡确耗趋进试胆室如县罄首甲守善四境四空松茂泰坛焘奡觍然乌杂瞎摸合眼协奏曲谿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