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浪蝶狂蜂。比喻尋花問柳的浪蕩子。 明 高濂 《玉簪記·姑阻》:“我若是做浪蝶遊蜂,老天呵,須教是裾馬襟牛。”
“浪蝶遊蜂”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làng dié yóu fēng,通常用來形容态度輕佻、喜好挑逗或追逐女子的男子,比喻尋花問柳的浪蕩子,含有貶義。
基本含義
成語中的“浪”指放蕩,“蝶”和“蜂”在傳統文化中常象征輕浮、好色的行為。整體比喻男子像蝴蝶和蜜蜂一樣四處遊蕩,沉溺于女色或風流韻事,行為不端。
出處與用例
最早見于明代戲曲家高濂的《玉簪記·姑阻》:“我若做浪蝶遊蜂,老天呵,須教是裾馬襟牛。” 此處表達了對輕佻行為的否定。
元代高明《琵琶記·牛小姐規勸侍俾》中也有類似用法:“驚起嬌莺語燕,打開浪蝶狂蜂。”
用法特點
近義詞與關聯詞
該成語通過自然意象諷喻人性,生動刻畫了輕浮男子的形象,常見于古典文學和戲曲。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誤用于中性或褒義場景。
《浪蝶遊蜂》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人或物常常到處飄蕩,無所定居。
浪:水部字,拆分部首是氵,總筆畫數是10。
蝶:蟲部字,拆分部首是虍,總筆畫數是15。
遊:水部字,拆分部首是氵,總筆畫數是12。
蜂:蟲部字,拆分部首是虍,總筆畫數是13。
《浪蝶遊蜂》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篇·天地》一章中,形容人或物漫無目的地四處飄蕩。
繁體字為「浪蝶遊蜂」。
古時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總體上基本保持了現代的字形。
1. 他像浪蝶遊蜂一樣,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從不停歇。
2. 這隻小貓像浪蝶遊蜂一樣,四處蹦跳,不肯安靜下來。
浪紋、浪費、遊弋、遊蕩、蜂鳥、蜂蛇
飄蕩、流浪、漂泊
安定、固定、定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