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学生;门徒。《后汉书·马融传》:“﹝ 融 ﹞常坐高堂,施絳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 宋 欧阳修 《举留胡瑗管勾太学状》:“然臣等窃见国家自置太学十数年间,生徒日盛,常至三四百人。” 金 元好问 《<十七史蒙求>序》:“教授生徒,必使知己之所知,能己之所能。” 郭沫若 《盲肠炎·一个伟大的教训》:“我自己对于经济的智识,原不过是一个初等小学的生徒,我的见解当然是不能作数。”
(2). 唐 代科举取士制度之一。《新唐书·选举志上》:“取士之科,多因 隋 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其天子自詔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
“生徒”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色彩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生徒”指学生或门徒,多用于古代文献中。例如《后汉书》记载寇恂“修乡校,教生徒”,《三国演义》描述郑玄讲学时“前聚生徒”。
在唐代科举体系中,“生徒”特指通过中央及地方官学选拔的考生,与地方推荐的“乡贡”并列。这一制度在《新唐书·选举志》中有明确记载。
需注意:日语“生徒(せいと)”专指中小学生(如高中生称“高等学校の生徒”),与中文历史用法不同(、)。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主要出现在古籍研究或历史语境中,如石鼓书院相关记载。
建议需要具体古文例句或制度细节的用户,可查阅《后汉书》《新唐书》等原始文献。
生徒是一个汉字词语,含有拆分部首和笔画。其中,它的拆分部首是生(表示人类、生命)和徒(表示跟随、学习),总共有九个笔画。
生徒一词来源于古代,最早出现在《周礼·秋官·大明》一书中,其中用来指代随从、马仆等仆役。后来,这个词逐渐演变为现代汉语中指代学生的意思。
在繁体字中,生徒的写法为「生徒」,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中,生徒的写法稍有不同。其中,「生」的古代写法为「牛 + 半」,而「徒」的古代写法为「彳 + 太阳 + 辶」。
以下是一些关于生徒的例句:
1. 他是一名优秀的生徒,每次考试都取得了好成绩。
2. 这所学校培养了许多杰出的生徒。
3. 老师鼓励生徒们积极参加课外活动。
生徒的一些组词包括:学生、教徒、学徒等。
与生徒相近义的词语有:学童、学员、学子。
相反地,与生徒反义的词语有:教师、师长、导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