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恩榜的意思、恩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恩榜的解釋

亦作“ 恩牓 ”。科舉時代于正科以外另行考試的中式名單。 宋 蘇轼 《論特奏名》:“臣等伏見恩榜得官之人,布在州縣。”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二:“方刻石時,有 夔州 司理參軍,以恩牓入官,權教授。”《金史·選舉志二》:“ 章宗 大定 二十九年,勑今後凡五次禦簾進士,可一試而不黜落,止以文之高下定其次,謂之恩榜。”《負曝閑談》第十一回:“那年碰着朝廷恩典,特開恩榜。”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恩榜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特指古代科舉制度中皇帝為施恩于士子而額外增設的榜額或考試機會。以下從釋義、制度背景及使用場景三方面詳細解析:

一、核心釋義

  1. 字義構成

    “恩”指帝王恩典,“榜”指科舉放榜名單,合稱表示皇帝特許增加的科舉錄取名額或額外開科。

    例:宋代遇慶典或災異時,常頒恩榜以彰皇恩。

  2. 權威詞典定義

    據《漢語大詞典》釋:“恩榜,科舉時代稱皇帝特恩頒布的榜文。多指增科或于正科外另設考試。”

    《中國曆史大辭典》進一步說明:“恩榜亦稱‘恩科’,是朝廷在常規科舉外特許增加的考試機會。”


二、制度背景與功能

  1. 實施動因

    • 慶典施恩:新帝登基、皇室婚壽等慶典時增設名額,如《宋史·選舉志》載宋真宗誕節“特奏名恩榜”。
    • 安撫士林:災荒或戰亂後為穩定士子群體而開恩科,如元代因蝗災增江南鄉試名額。
    • 人才收攬:破格選拔遺賢,明代曾為屢試不第的老臣子弟設恩榜。
  2. 曆史演變

    朝代 典型事例 文獻依據
    北宋 淳化三年因旱災開恩科取士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十三
    清代 康熙六十壽辰特開“萬壽恩科” 《清史稿·選舉志》

三、古籍用例與語義辨析

  1. 經典文獻記載

    • 南宋陸遊《老學庵筆記》:“紹興二年,車駕幸臨安,诏特設恩榜。”
    • 元代《通制條格》卷五:“延祐元年,以登極恩頒科舉诏,增鄉試名額二十人。”
  2. 與現代詞彙區别

    需注意“恩榜”不同于常規科舉,其核心特征為皇權特許性 與制度外補充性,現代漢語中已無完全對應概念。


結論:恩榜是古代皇權幹預科舉的典型制度,本質為通過額外取士名額實現政治安撫與文化調控。該詞現僅存于曆史文獻研究領域,使用時需嚴格關聯科舉制度語境。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第七冊第108頁
  2. 《中國曆史大辭典·明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
  3. 陸遊《老學庵筆記》校注本(中華經典古籍庫)

網絡擴展解釋

“恩榜”是古代科舉制度中的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
    指科舉時代在常規正科考試之外,朝廷額外開設考試後公布的中式名單。該詞亦寫作“恩牓”。

  2. 曆史背景與用途

    • 宋代起,朝廷為選拔人才或施恩于多次落第的考生,會在正科外增設考試。例如蘇轼曾提到“恩榜得官之人,布在州縣”,陸遊的筆記中也記載了通過恩榜入仕的案例。
    • 金代章宗時期規定,參加五次殿試的進士可免于黜落,僅按文章優劣排名,稱為“恩榜”。
  3. 與正科的區别
    恩榜考試的中式者雖能入仕,但通常地位低于正科進士,且多被委派地方職務,如宋代夔州司理參軍等職。

提示:部分網頁誤将“恩榜”解釋為“記錄恩德的榜單”,此說法缺乏曆史依據,需以科舉相關文獻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白版天子扳親側聲倡辯楚霸王綽路騎翠簾大家風範倒好打詐電荷守恒定律地狹人稠遁身惡鬼封刀膚闊覆水改制戈蘭高地鼓慄過客曆橫死眼恨恨痕量嘩歡花炬護葬賈販監紀戋戋瑣瑣賤民狡戾極驩舊派攫取俊達克恭克順口讒雷歎連網列翅毛糙媚靥扭送憑按秋溜齊行商域十六角受讬水殿輸徒攤曬同風屯亨往甯污水香案鄉老書閑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