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聞的意思、所聞的詳細解釋
所聞的解釋
所聽到的;所知道的。《商君書·更法》:“夫常人安于故習,學者溺于所聞。”《漢書·劉向傳》:“臣幸得託肺附,誠見陰陽不調,不敢不通所聞。” 晉 陶潛 《桃花源記》:“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漢 ,無論 魏 晉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孫文定公》:“人君耳習於所聞,則喜諛而惡直。”
詞語分解
- 所的解釋 所 ǒ 處,地方:住所。哨所。場所。處所。 機關或其他辦事的地方的名稱:研究所。派出所。 量詞,指房屋:一所四合院。 用在動詞前,代表接受動作的事物:所部(所率領的部隊)。所謂(.所說的;.某些人所說
- 聞的解釋 聞 (聞) é 聽見:聞診。聞聽。聞訊。博聞強記。聞過則喜。聞雞起舞(聽到荒雞鳴而起舞,喻志士及時奮發)。 聽見的事情,消息:新聞。傳聞。見聞。 出名,有名望:聞人。聞達。 名聲:令聞(好名聲)。丑聞
專業解析
"所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與引申兩個層面理解,核心在于“聽到的内容”。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
指聽到的事情或消息
- 表示通過聽覺獲取的信息、見聞或傳聞。
- 例:《論語·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即孔子不談論怪異、暴力、叛亂、鬼神等非常規的"所聞"。
-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
文言中表被動,意為“被聽到”
- 結構助詞"所"與動詞"聞"組合,構成名詞性短語,強調被動接收的信息。
- 例:《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臣之所聞,大王好音",指"臣被您聽到的言論是您喜好音樂"。
-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二、文言用法延伸
- 與“所見”對舉,指間接知識
- 常與"所見"(親眼所見)并列,區分直接經驗與間接聽聞。
- 例:王安石《遊褒禅山記》:"此所以學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強調對"所聞"需辯證分析。
- 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
三、現代漢語中的使用
- 書面語中保留文言色彩
- 多用于正式文體,如"據所聞""所聞所見",表綜合性的見聞。
- 例:新聞報道标題"災區所聞實錄",指記者記錄的采訪内容。
-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四、權威性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 《古代漢語虛詞詞典》(語文出版社)
"所聞"既承載文言語法特征(被動性、名詞化),又延續至現代漢語,始終指向聽覺獲取的信息,需結合語境區分具體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
“所聞”是漢語中的一個文言詞彙,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所聽到的信息」或「所知道的事情」,強調通過聽覺或間接途徑獲得的知識。
二、結構解析
- 文言結構:屬于「所字結構」,“所”将動詞“聞”名詞化,表示動作涉及的對象(即聽到的内容)。
- 單字釋義:
- 所:助詞,構成名詞性短語
- 聞:本義為「聽到」,引申為「知道」「了解」
三、經典出處
- 《商君書·更法》:「學者溺于所聞」——形容學者被既有認知局限
- 陶淵明《桃花源記》:「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描述講述外界見聞的場景
四、使用特點
- 語體特征:多用于書面語,現代口語中常轉化為「的」字結構(如:聽到的)
- 常見搭配:
五、應用示例
- 記錄見聞:「筆記中詳錄旅途所聞」
- 轉述信息:「講述自己在異國的所見所聞」
注: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仍保留在成語(如「所見所聞」)和書面表達中,但日常口語已較少單獨使用。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引用,可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八百孤寒豹尾旛傧導哺鞠成幼觸發催頭錯落不齊倒海翻江東南美豆腐腦兒獨客二五耦餓紋亘天笱婦乖劣颢清會晤假虎張威交食炯炯有神據證蜫蚳闊然覽取籬頭柳葉吊梢眉籬子蘆虎賣座妙迹冥闇目意蒲矢搶地呼天遷逐青骢傾沒秦箫屈躄如此這般三十六雨社會化繩彈深求世名瘦癯收鬻水碧山青淑聖私置送閨女梯山航海巍峨違科文谟無軌電車饷獻翕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