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三公。《左傳·成公二年》:“王使委於三吏。” 杜預 注:“三吏,三公也。三公者,天子之吏也。” 北齊 杜弼 《檄梁文》:“位此三吏,邑啟千社。”參見“ 三公 ”。
(2).指三卿。《逸周書·大匡》:“王乃召冢卿、三老、三吏、大夫、百執事之人,朝於大庭。” 孔晁 注:“三吏,三卿也。”
(3).指 唐 杜甫 的著名詩作《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文學史上與他的《新婚别》、《垂老别》、《無家别》合稱“三吏三别”。
“三吏”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三公或三卿
西周至春秋時期,“三吏”是對三公(太師、太傅、太保)或三卿(司徒、司馬、司空)的别稱。例如:
象征廉潔公正的官員
戰國時期,秦國宰相李斯曾任命三位官員監督官場風氣:
唐代詩人杜甫創作了組詩《三吏》,包括:
這三首詩與《新婚别》《垂老别》《無家别》(合稱“三别”)共同構成“三吏三别”,以現實主義手法揭露安史之亂的社會動蕩,被譽為中國古代叙事詩的巅峰。
“三吏”既可指古代高層官職,也可特指杜甫的經典詩作。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含義。
《三吏》是一個漢字詞語,由三個字組成。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拆分部首:一吏(一)+ 又吏(一)+ 兒吏(八);
筆畫總數:1 + 1 + 8 = 10畫。
《三吏》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國文化。它形容的是官場上的三種官員類型,即“霸吏、官吏、小吏”。在繁體字中,仍然保留着“吏”的形狀和結構。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可以用象形字或者表意字的形式來表示“三吏”。吏”字旁邊有一個“十”字,意味着“三吏”有十個筆畫。
以下是一些使用《三吏》的例句:
1. 他是好吏,一直為人民服務。
2. 這個國家的三吏制度健全,能有效地管理公共事務。
3. 她成為三吏之中的一員,承擔重要職責。
《三吏》在組詞中可以與其他詞語搭配:
1. 官吏
2. 報吏
3. 小吏
4. 吏部
與《三吏》相近的詞語有:
1. 三官吏
2. 三公吏
3. 三職吏
與《三吏》相反的詞語有:
1. 非吏
2. 民間人
3. 平民
注:所給内容隻是根據題目要求進行回答,可能與實際情況有所不同。【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