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支接一支地點燃蠟燭。 唐 戴叔倫 《留别宋處士》詩:“留歡方繼燭,此會豈他人。” 宋 蘇轼 《次韻李公擇以詩相迎》之二:“相從繼燭何須問,蝙蝠飛時日正晨。”
“繼燭”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ì zhú(注音:ㄐㄧˋ ㄓㄨˊ),字面意思指“一支接一支地點燃蠟燭”,常用于形容夜間持續活動(如宴飲、長談等)的情景。以下為詳細解釋:
現代語境中,“繼燭”一詞使用較少,更多見于古典文學研究或詩詞賞析。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全唐詩》《蘇轼詩集》等典籍中的具體篇章。
《繼燭》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繼續點燃蠟燭。
《繼燭》的第一個字“繼”由“纟”部首和12畫組成,第二個字“燭”由“火”部首和9畫組成。
《繼燭》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寓意是在原有的燭火熄滅之後繼續點燃下一支蠟燭。它常用于形容接替前任或繼續傳承某種事物的意思。
《繼燭》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 "繼燭"。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繼燭》中的“繼”字古時寫作“繼”,“燭”字古時寫作“燭”。
1. 在這次交接儀式上,他接過了前任校長的繼燭之責。
2. 雖然師傅已經離世,但他的弟子繼燭傳承,使這門技藝得以保留和發揚。
繼燭的組詞:繼承、燭光、燭台、繼任等。
繼燭的近義詞:接替、延續、傳承等。
繼燭的反義詞:熄滅、中斷、取消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