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沒有後嗣。《左傳·成公八年》:“ 宣孟 之忠而無後,為善者其懼矣。”《史記·孟嘗君列傳》:“ 孟嘗 絶嗣無後也。”《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八:“我也隻為不忍見員外無後,恐怕你遭了别人毒手。” 清 唐甄 《潛書·居室》:“妬而至於無後,則兇矣。”
(2).謂沒有落後的。 漢 牟融 《理惑論》:“ 牟子 曰:‘道之言導也。導人緻於無為,牽之無前,引之無後,舉之無上,抑之無下。’”
(3).猶未晚,不遲。《資治通鑒·周赧王二十七年》:“﹝ 蘇代 ﹞對曰:‘願王受之而勿稱也。 秦 稱之,天下安之,王乃稱之,無後也。’” 胡三省 注:“無後,猶言未晚。”
“無後”是一個多義詞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沒有後嗣
這是最常見釋義,指沒有子嗣傳承家族血脈。如《孟子·離婁上》中“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原指未盡到延續家族的責任,後多被引申為“沒有後代”。漢代趙岐注釋中明确将“無後”與“不娶無子,絕先祖祀”關聯。
不落後/不遲到
見于宋代歐陽修《縱囚論》:“卒自歸無後者,是君子之所難”,指囚犯按時返回、未落後于期限。
未晚、不遲
較罕見,如《資治通鑒》中“無後也”表示時機未晚,多用于策略或行動時機描述。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不孝有三”的完整内容,可參考《十三經注疏》等古籍來源。
《無後》是一個詞語,意思是沒有後代或者沒有繼承者的意思。
《無後》的拆分部首是“無”,拆分筆畫是2畫。
《無後》這個詞語源自于古代的社會制度和家族觀念。古代中國非常重視家族傳承,繼承祖先的衣缽是每個家庭的責任。所以,沒有繼承者被視為不幸的事情,也被稱為“無後”。
《無後》的繁體字是「無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過演變和改革,與現代有所不同。關于《無後》,古代的寫法可以用「無後」表示。
1. 他是這個家族的最後一代,如今沒有兒子,面臨着無後的困境。
2. 這個王朝的末代皇帝無後,導緻了國家政權的更疊。
無後代、無後症、無後悔、無後繼、無後顧之憂、絕後
絕嗣、斷子絕孫、無人繼承
有後代、有繼承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