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迷信謂陰曹地府記載衆生生卒年月時辰的本子。 宋 洪邁 《夷堅甲志·鄭鄰再生》:“﹝王﹞復命檢勾生死簿,稱 鄰 壽尚有一紀半。”《西遊記》第三回:“是我顯神通,直嚷到 森羅殿 ,與那十王争吵,将我們的生死簿子看了,但有我等名號,俱是我勾了。” 向春 《煤城怒火》第二章二:“男的下窯,女的要飯,那狗閻王的生死簿上也不叫窮人團圓。”
(2).比喻記錄壞人壞事的本子。京劇《平原作戰》第一場:“告訴你們,抗 日 軍民掌握着你們的‘生死簿’,誰做件壞事,記個黑點,到時候算總賬。”
(3).指生殺大權。 賀敬之 《秦洛正》第二場:“他們掌着生死簿,罪名還不是由他定。”
生死簿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核心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綜合解析:
生死簿是天地人三書之一(天書封神榜、地書山海經、人書生死簿),屬于陰曹地府管理衆生生死的文書系統。主要記錄三界衆生的生辰、陽壽、陰壽及生命軌迹,包含人畜等所有生靈的完整生命檔案。
部分研究指出,早期神話中閻王僅有執行權而無修改權,後期文學創作逐漸賦予其可操作性。如提到佛教勢力可能通過地藏菩薩介入生死簿管理,但此說法尚未得到主流神話體系認可。
擴展閱讀建議:可參考《夷堅志》《西遊記》原著及道教三書理論,了解不同時期對生死簿的演繹差異。
《生死簿》是指一種記錄生死信息的冊子或文書,常在宗教、神話或民間傳說中出現。它被認為是記錄人們出生和死亡日期、時間、原因等重要信息的神秘文件。
《生死簿》的部首是「糸」,通常會寫作「糹」。它的筆畫數為6畫。
生死簿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文化中的「生命輪回」和「陰陽五行」的觀念。古人認為,人的一生經曆了出生、生活和死亡,而這些信息被記錄在生死簿上。
生死簿的繁體字為「生死簿」,沒有其他變體。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生死簿》可能會以更加複雜的形式呈現,但一般來說,它的基本結構和現代寫法相似。
1. 據傳說,每個人在出生時都有一個與之對應的生死簿。
2. 在祭祀儀式上,太監會翻閱生死簿,以确定祖先們的生辰和忌日。
生死簿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成以下短語:
1. 生死:生死簿的主題或背後的命運之謎。
2. 簿冊:可以用來記錄各種信息的文書。
3. 陰間:據說是生死簿所在的另一個世界。
4. 紀錄:與生死簿的基本功能相似,都是用作記錄信息。
1. 生死簿的近義詞可以是「生死冊」。
2. 在民間故事中,「命運簿」也被用來與生死簿指代相同或類似的概念。
生死簿的反義詞是沒有的,因為它代表了一種對于生死信息的記錄,不容易找到與之相反的概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