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升堂拜母的意思、升堂拜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升堂拜母的解释

汉 范式 与 张劭 为友。二人并告归乡里, 式 谓 劭 曰:“日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约定日期,至日, 式 果到,升堂拜母。饮尽欢而别。事见《太平御览》卷四○七引 三国 吴 谢承 《后汉书》。古代挚友相访,行登堂拜母礼,结通家之好,表示友谊的笃厚。《三国志·吴志·周瑜传》:“ 坚 子 策 与 瑜 同年,独相友善, 瑜 推道南大宅以舍 策 ,升堂拜母,有无通共。”《旧五代史·唐书·张承业传》:“ 庄宗 深感其意,兄事之,亲幸 承业 私第,升堂拜母,赐遗优厚。” 清 宋琬 《穆宾日年兄为其太夫人庐墓歌以美之》:“昔君作吏 长淮 北,升堂拜母欢相得。”亦省称“ 升堂 ”。 宋 苏轼 《潘推官母李氏挽词》:“尚有升堂他日约,岂知负土一阡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升堂拜母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典故性词语,其核心含义指进入朋友或结义兄弟的家门,登堂拜见并尊奉对方的母亲。这一行为在古代被视为缔结深厚情谊、建立亲密信任关系的重要礼仪象征。具体解析如下:

一、 词义解析

  1. “升堂”:指进入住宅的内堂、正厅。在古代礼仪中,“堂”是接待宾客、举行重要仪式的正式场所,进入内堂意味着超越了普通客人的身份,被主人视为亲近之人。
  2. “拜母”:指向朋友的母亲行拜见之礼。这不仅是对长辈的尊敬,更象征着将朋友之母视为自己的长辈来侍奉,体现了对这份情谊的高度重视和承诺。

二、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三、 典故出处与权威引用

此典故最著名的出处见于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

四、 词典释义参考

权威汉语词典对该词条的解释均基于其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

五、 用法与意义延伸

在现代汉语中,“升堂拜母”主要作为典故成语使用:

“升堂拜母”不仅是一个描述古代社交礼仪的词语,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象征着超越血缘的亲密情谊和家庭间的信任纽带。其核心典故源自《三国志》中孙策与周瑜的故事,并在历代权威辞书中得到明确释义,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友谊、孝道和礼仪的重视。

网络扩展解释

“升堂拜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礼仪,指朋友之间互相登门拜访对方母亲,以表达深厚情谊并结为通家之好。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字面含义与出处
    该词由“升堂”(登上厅堂)和“拜母”(拜见母亲)组成,最早见于《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周瑜与孙策交好,曾让出自家宅院供孙策居住,并行“升堂拜母”之礼,象征二人情同兄弟,家庭互通有无。

  2. 历史典故
    另一典型事例来自东汉范式与张劭的故事:两人约定两年后相聚,范式如期赴约并“升堂拜母”,展现了对友情的重视(出自《太平御览》引谢承《后汉书》)。

  3. 礼仪意义
    这一行为不仅是礼节,更代表双方家族建立亲密关系,即“通家之好”。在古代社会,拜见对方母亲意味着对友人家庭背景的认可,将私人友谊扩展至家族层面。

  4. 应用场景
    多用于形容挚友间深厚情谊,或结拜为异姓兄弟的情景。如《旧五代史》记载后唐庄宗曾对重臣张承业“升堂拜母”,以示敬重。

拓展:该礼仪反映了古代“孝”文化对社会关系的渗透,通过家庭纽带强化人际信任,与现代社会“拜访家长”的习俗有文化延续性。

别人正在浏览...

暗诵巴篱碧莹长桥崇论闳议貙蒌绌约疵厉丛篠翠盈盈打成平手躭饮道望诋駡讹势番滚滚佛戾顾计和买化城猾子护城壕奸惰嶕嶢疾愤景澄警事九筋黄忌作隽发开小竈课余趷查口乾舌焦卖狱鬻官蒙辜名下无虚跑反劈丢扑鼕评驳潜林浅滩指示浮标请婚汽油灯濡鹈神枢鬼藏蛇行鼠步饰吏筮问天味铁工逷逷突兵土塑五城十二楼屋除先垄嫌怨小末尼笑耍头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