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香逕 ”。1.花間小路,或指落花滿地的小徑。 唐 戴叔倫 《遊少林寺》詩:“石龕苔蘚積,香徑白雲深。” 宋 晏殊 《浣溪沙》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2). 蘇州 勝迹 采香徑 的省稱。 采香徑 為 香山 旁的小溪, 春秋 時 吳王 種香于 香山 ,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 唐 白居易 《題靈岩寺》詩:“ 娃宮 屐廊 尋已傾, 硯池 香徑 又欲平。” 宋 柳永 《雙聲子》詞:“ 夫差 舊國, 香徑 沒、徒有荒丘。” 元 張翥 《憶姑蘇》詩:“臺上麋遊 香逕 冷,陵頭虎去 劍池 荒。” 清 吳偉業 《圓圓曲》:“ 香逕 塵生烏自啼, 屧廊 人去苔空緑。”
“香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香徑”字面意為飄散香氣的小路,通常指花叢間或落花鋪就的幽雅小徑,常用來比喻清幽、雅緻的環境。例如晏殊《浣溪沙》中“小園香徑獨徘徊”,描繪了落花滿徑、芬芳萦繞的意境。
“香徑”也特指蘇州名勝“采香徑”的簡稱。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在香山種植香料,并命美人泛舟溪上采香,這條溪流因此得名“采香徑”。後世詩詞中常以此典故暗喻曆史變遷與繁華消逝,如柳永《雙聲子》中“香徑沒、徒有荒丘”。
在文學作品中,“香徑”多用于營造以下意境:
部分文獻中,“香徑”也泛指寺廟或園林中的清幽小徑,如“石龛苔藓積,香徑白雲深”(戴叔倫)。
“香徑”既是具象的自然景觀描述,又承載了曆史典故與文學象征,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豐富意蘊。
《香徑》是一個合成詞,由兩個部分組合而成。其中,「香」指的是散發香氣的物質,「徑」則指的是狹長的小道。因此,「香徑」的意思是指散發着香氣的小道或者小路。
「香徑」這個詞的部首是「香」。它由9個筆畫組成。
「香徑」一詞源自中國的文化傳統。在中國的古代文學作品中,常常用「香徑」來形容花園、庭院或者廟宇的小路。在繁體字中,「香徑」的寫法是「香徑」。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香徑」這個詞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不過部分古籍中也可以見到使用繁體字的情況。
以下是兩個例句:
1. 沿着香徑的小路漫步,你會感受到淡淡的花香。
2. 在廟前的香徑上,人們點香祈福。
組詞:花香、茶香、香火、香氣。
近義詞:芬芳、芳香。
反義詞:臭徑、惡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