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直铜或铁钩。形容两手强有力。古代军中亦以此法训练士卒。 汉 王充 《论衡·效力》:“ 奡 育 ,古之多力者,身能负荷千钧,手能决角伸鉤。” 宋 周邦彦 《汴都赋》:“投石超距,索铁伸鉤。” 明 唐顺之 《条陈蓟镇练兵事宜》:“拔距伸鉤,洞远贯坚,聚为一卒。”
“伸钩”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基本释义
“伸钩”指徒手将弯曲的铜或铁钩拉直的动作,用于形容人双手力量极强。例如《论衡·效力》记载:“手能决角伸鉤”,即通过此动作展现力量。
文献例证
该词在古籍中多次出现:
军事训练用途
古代军队将“伸钩”作为力量训练项目,旨在增强士兵的臂力和握力,属于体能训练的一部分。明代唐顺之《条陈蓟镇练兵事宜》也记载将此类训练列为选拔精锐的标准之一。
扩展解释
该词不仅体现力量,还暗含“突破极限”的象征意义。例如“决角伸鉤”中的“决角”指折断牛角,与“伸鉤”并列,共同强调超越常人的能力。
通过以上文献记载可知,“伸钩”在历史语境中既是对具体动作的描述,也被赋予文化象征意义,反映了古代对武力和体能的重视。
词义:
伸钩 (shēn gōu)是指伸出钩子或类似形状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常常用来形容某人或某物伸出手臂或手指勾住或抓住东西的动作。
拆分部首和笔画:
伸:手部部首(扌)+3画;钩:金属部首(钅)+6画。
来源:
《说文解字》中解释伸钩为“伸手也。”意为伸出手臂。这个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民间的劳动场景中,用来描述用手或钩子伸出抓取物品的动作。
繁体:
伸鉤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代对"伸钩"的写法多种多样,可以说是流变很大。最早的《甲骨文》中,它们是⿱手九和⿱扌九组合而成的,表示"伸出手指"的动作。后来经过演变,逐渐形成现代常用的字形。
例句:
1. 他用长杆伸钩,勾起了那只滑落的帽子。
2. 渔夫从船上伸钩,将水中的渔网拉起来。
组词:
伸长、伸手、钩子、钩心斗角
近义词:
抓住、勾住、抓取
反义词:
缩回、放开、松开
凹坑拜井白颈乌背惠食言北曲标峻布刀猜鸷餐风宿水倡肆谗竖打浑丹臼耽迷得标等平读鞫额定功率绋冕辅翼高号铜高祲功勤毫素禾担核试验侯禳画水镂冰江关机动解祀矜矜业业刻意求工空濛恐惕苦斋阑暑憭慄路过緑茸茸排突普碌碌轻衊青祥却归荣阿三尺秋霜神鹰受辞收挽树衣同舟共济头头是道土范鼍矶忤奴嚣庶狎雉驯童洗毕戏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