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極遠處亦受到震動和影響。 晉 孫綽 《聘士徐君墓頌》:“超世作範,流光遐振。” 宋 吳幵 《優古堂詩話·堯舜性仁賦》:“蓋本於 範文正公 《堯舜率天下以仁賦》:‘内睦九族,善鄰之志鹹和;外黜四兇,有勇之風遐振。’”
“遐振”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指極遠處亦受到震動和影響,強調影響力或震動範圍之廣。該詞由“遐”(遠)和“振”(震動、影響)組合而成,結構為半包圍(遐)+左右(振)。
引證與出處
用法與示例
常見于古典詩文,如明代黎民铎《鄒公祠》詩句:“遐振千秋補舜裳”,表達對曆史人物功績的贊頌。
近義詞與關聯詞
類似詞彙包括“遠播”“廣被”,但“遐振”更側重動态的震動效果,而非單純傳播。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文背景或詞源演變,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文獻注疏。
遐振(xiá zhèn)是一個漢語詞彙,它可以表示事物的聲音傳播遠距離,或者意思是遠距離的震動。
遐振的部首分别是辶和音,其中辶是走之意思,音是聲音的意思。遐這個字有10畫,振這個字有13畫。
遐振這個詞來源于《詩經·小雅·鶴鳴》:“鶴鳴于九臯,聲聞于天地。”意思指的是鶴鳴的聲音可以傳遍天地。後來,人們用遐振來形容音響遠傳。
遐振的繁體字為「遐震」。
在古代,遐振的字形略有差異。遐字前面會有額外的部首,形狀類似于「耳」字,表示距離遠的意思。振字在古代寫法中,碰撞部分使用更多的橫畫,表達震動的形象。
1. 那隻樂器的聲音遐振在整個山谷中。
2. 我聽到了遠處傳來的鐘聲,它遐振在清晨的空氣中。
遐揚(xiá yáng):遠距離傳播、聲名遠揚。
振奮(zhèn fèn):激勵、激發士氣。
遙遠(yáo yuǎn):距離遠,時間久。
回蕩(huí dàng):指聲音在狹窄空間中回響。
傳蕩(chuán dàng):指聲音遠距離傳播,回蕩。
近振(jìn zhèn):指聲音在短距離内傳播或震動。
近寡(jìn guǎ):指聲音在短距離内消失或減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