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竊鈎者誅,竊國者侯的意思、竊鈎者誅,竊國者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竊鈎者誅,竊國者侯的解釋

《莊子·胠箧》:“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史記·遊俠列傳序》:“故 伯夷 丑 周 ,餓死 首陽山 ,而 文 武 不以其故貶王; 跖 蹻 暴戾,其徒誦義無窮。由此觀之,‘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非虛言也。”後遂以“竊鉤者誅,竊國者侯”譏刺舊社會小盜被殺、大盜得國的反常現象。亦省作“ 竊鈎盜國 ”。 廖仲恺 《有感》詩:“竊鈎盜國将誰咎?扃鐍緘縢隻自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竊鈎者誅,竊國者侯”是一句源自《莊子·胠箧》的成語,其字面含義為:偷竊衣帶鈎的小偷會被處死,而篡奪國家政權的人反而成為諸侯。這一表述通過對比揭示了古代社會法律與道德的雙重标準,批判了統治階層對“大惡”的縱容和對“小惡”的嚴苛懲罰。

從語義學角度分析,“鈎”指代衣帶鈎等微小財物,象征輕微罪行;“誅”為死刑,體現刑罰之重;“國”指國家政權,“侯”則代表通過非法手段獲得的高位。兩者并列,形成強烈反差,凸顯了社會規則的荒誕性。例如,《莊子》原文以田成子篡齊為例,指出他雖“殺齊君而盜其國”,卻能以“仁義”之名穩固統治。

在曆史語境中,該成語反映了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儒家學者孟子提出的“春秋無義戰”與之形成呼應,均指向權力更疊中的道德悖論。現代漢語使用中,該成語常被引申為對“特權階層淩駕法律”“量刑标準不一”等社會現象的批判,如《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諷刺舊時法律虛僞不公”的典型表述。

從語言學發展角度看,這一成語經曆了從具體曆史事件到抽象哲學概念的演變。其結構采用對仗工整的八字句式,“誅”與“侯”的動詞對比強化了批判力度,符合漢語成語“以簡馭繁”的表達傳統。

網絡擴展解釋

“竊鈎者誅,竊國者侯”是中國古代道家思想中的經典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要點解析:


一、出處與字面解釋

  1. 原始出處
    該成語出自《莊子·胠箧》,原文為:“彼竊鈎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 “鈎”指衣帶鈎(古代服飾上的小配件),象征微不足道之物;“竊國”指篡奪國家政權。
    • 字面含義:偷竊小物件的人被處死,而竊取國家的人卻成為統治者。
  2. 曆史引用
    司馬遷在《史記·遊俠列傳》中引用此句,進一步批判社會不公。


二、深層含義與社會批判

  1. 諷刺法律的雙重标準
    成語揭露了舊時法律的虛僞性:底層民衆因小罪受嚴懲,而權力階層即使犯下大罪(如篡國)也能被合法化,甚至被标榜為“仁義”。

  2. 道家思想的體現
    莊子借此批判儒家推崇的“仁義”規範,認為其本質是統治者維護權力的工具。道家主張超越世俗道德,強調自然法則與智慧,而非僵化的禮法。


三、現代引申與應用

  1. 社會現象的隱喻
    成語常用于比喻“小惡受嚴懲,大惡得寬容”的不公現象,如貪污腐敗者逍遙法外,而輕微違法者被重罰。

  2. 文學與曆史案例

    • 《水浒傳》中宋江接受招安卻被害,體現了“竊國者侯”的荒謬性。
    • 曆史中王朝更疊常伴隨“成王敗寇”的邏輯,與成語内核一緻。

四、相關争議與辨析


該成語以尖銳的對比揭示了權力與法律的悖論,至今仍具現實意義。其核心并非鼓勵竊國,而是警醒世人反思制度與道德的合理性。如需進一步探讨道家思想或曆史案例,可參考《莊子》原文及《史記》相關篇章。

别人正在浏覽...

晻翳八旗制度碑拓鼻兒唱呻長悠除馑矗削喋嗫飛鷹走犬墳場感性知識拱廊怪怪奇奇害虐豪騁徽芳火腿江南剿捕焦竭家種介推浄君積歲累月久後基網钜什拘限籁籥斂锷韬光流襟漏闆露台之産旅拜麥句姜命在朝夕拗救女贽阙謬鰓蓋塞怨殺矢深峭樹挂四睨四韻詩算博士讨惡剪暴填漆讬付鮀江猥僻問詢文雅下綱下子協諧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