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竊鈎者誅,竊國者侯的意思、竊鈎者誅,竊國者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竊鈎者誅,竊國者侯的解釋

《莊子·胠箧》:“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史記·遊俠列傳序》:“故 伯夷 丑 周 ,餓死 首陽山 ,而 文 武 不以其故貶王; 跖 蹻 暴戾,其徒誦義無窮。由此觀之,‘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非虛言也。”後遂以“竊鉤者誅,竊國者侯”譏刺舊社會小盜被殺、大盜得國的反常現象。亦省作“ 竊鈎盜國 ”。 廖仲恺 《有感》詩:“竊鈎盜國将誰咎?扃鐍緘縢隻自欺。”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竊鈎者誅,竊國者侯”是中國古代道家思想中的經典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要點解析:


一、出處與字面解釋

  1. 原始出處
    該成語出自《莊子·胠箧》,原文為:“彼竊鈎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 “鈎”指衣帶鈎(古代服飾上的小配件),象征微不足道之物;“竊國”指篡奪國家政權。
    • 字面含義:偷竊小物件的人被處死,而竊取國家的人卻成為統治者。
  2. 曆史引用
    司馬遷在《史記·遊俠列傳》中引用此句,進一步批判社會不公。


二、深層含義與社會批判

  1. 諷刺法律的雙重标準
    成語揭露了舊時法律的虛僞性:底層民衆因小罪受嚴懲,而權力階層即使犯下大罪(如篡國)也能被合法化,甚至被标榜為“仁義”。

  2. 道家思想的體現
    莊子借此批判儒家推崇的“仁義”規範,認為其本質是統治者維護權力的工具。道家主張超越世俗道德,強調自然法則與智慧,而非僵化的禮法。


三、現代引申與應用

  1. 社會現象的隱喻
    成語常用于比喻“小惡受嚴懲,大惡得寬容”的不公現象,如貪污腐敗者逍遙法外,而輕微違法者被重罰。

  2. 文學與曆史案例

    • 《水浒傳》中宋江接受招安卻被害,體現了“竊國者侯”的荒謬性。
    • 曆史中王朝更疊常伴隨“成王敗寇”的邏輯,與成語内核一緻。

四、相關争議與辨析


該成語以尖銳的對比揭示了權力與法律的悖論,至今仍具現實意義。其核心并非鼓勵竊國,而是警醒世人反思制度與道德的合理性。如需進一步探讨道家思想或曆史案例,可參考《莊子》原文及《史記》相關篇章。

網絡擴展解釋二

《竊鈎者誅,竊國者侯》的意思

這句成語的意思是“竊取釣魚鈎的人會被處死,竊取國家的人卻能夠成為封侯大臣”。這句成語表達了對盜竊者的嚴懲和對竊國者的溺愛之間的對比。

拆分部首和筆畫

《竊鈎者誅,竊國者侯》由9個字組成,拆分部首分别是:“穴”、“鈎”、“讠”、“禾”、“者”、“讠”、“夂”、“阝”、“亻”。總共需要23個筆畫。

來源

這句成語出自《戰國策·魏策四》。成語中的“竊鈎者誅”出自魏國宰相崔杼,他提出了懲治小偷的重要性。而“竊國者侯”是崔杼自己的經曆,當時他以一個囚犯的身份拯救了魏國的國寶,因此被封為侯爵。

繁體字

繁體字為《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的漢字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這句成語在古代可能寫作《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例句

1.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這句成語告訴我們,盜竊行為必須受到嚴厲的懲罰。

2.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我們都應該遵守法律,不要以為竊取國家財富能夠得到特權。

組詞

組詞:竊取、釣魚、誅殺、封侯、大臣。

近義詞

近義詞:竊取者必誅、竊取鈎者必殺。

反義詞

反義詞:守正不阿。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