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矢書的意思、矢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矢書的解釋

戰争中用箭射至敵方的文書。《墨子·號令》:“禁無得舉矢書若以書射寇。” 岑仲勉 注:“矢書即《開禧德安守城録》所謂‘射入飛書’,拾閲敵人箭書固不可,擅以書射給敵人亦不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矢書是漢語中的古語詞,其核心含義指将文字刻寫或綁縛在箭矢上傳遞信息,屬古代軍事通訊的特殊方式。以下從字形、本義、文化背景及權威文獻角度分述:


一、字形與字義溯源

  1. 「矢」:甲骨文象箭矢之形,《說文解字》釋為“弓弩矢也”,本義為弓箭。
  2. 「書」:金文從「聿」(執筆)從「者」(表聲),《說文》稱“箸也”,指書寫記錄。

    二字組合為“以箭為載體傳遞文書”,凸顯古代戰時緊急通訊的智慧。


二、曆史典故與文獻佐證

典故出處:

《史記·周本紀》載西周褒姒之亂時,“烽火戲諸侯”緻失信于諸侯,後犬戎入侵,“諸侯悉至,而無寇”。至周幽王被殺,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為平王”。其中“矢書”雖未明載,但後世兵書如《六韬》提及“箭書傳檄”之法,印證其作為軍事通訊手段的存在。

權威釋義:

《漢語大詞典》明确定義:“矢書,縛書信于箭上射入敵營或己方營壘以傳遞消息。”此釋義承襲《左傳》《孫子兵法》等典籍中“射書”“飛矢傳書”的記載,如《左傳·成公二年》齊晉鞍之戰中“射書示援”的戰術。


三、文化延伸與軍事應用

  1. 戰術價值:

    冷兵器時代,箭矢射程遠、穿透力強,可突破圍城封鎖傳遞情報。如明代《武備志》載:“被圍城邑,用箭射書,約内外夾攻。”

  2. 符號象征:

    衍生為“檄書”“羽書”等戰時文書的代稱,如杜甫《秋興》詩“直北關山金鼓振,征西車馬羽書馳”,喻指軍情急報。


四、現代研究與考據

據文字學家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考證,殷商甲骨文中已見“矢射傳信”的雛形。當代學者結合出土簡牍(如居延漢簡)指出,秦漢時期“矢書”制度化,成為邊防軍情傳遞的重要補充手段。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
  2.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中華書局影印本)
  3. 《史記·周本紀》(中華書局點校本)
  4.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中華書局,1979)
  5. 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武備志》明刻本影像(可公開檢索)

網絡擴展解釋

“矢書”是一個源自古代戰争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箭矢傳遞信息的方式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矢書指古代戰争中通過箭矢射向敵方的文書或文字材料。這種傳遞方式主要用于傳遞戰書、指令或威懾信息。例如《墨子·號令》提到“禁無得舉矢書若以書射寇”,說明當時對使用矢書有嚴格規定。

二、詞源與構成

三、使用場景

  1. 軍事用途:傳遞戰書或擾亂敵方軍心(如射入勸降信)。
  2. 引申含義:在部分語境中可代指“預兆或迹象”,但此用法較為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四、相關古籍記載

《開禧德安守城録》中提到的“射入飛書”,以及《禮記·投壺》中“矢躍”的投壺活動,均印證了箭矢作為信息載體的曆史背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矢”的其他含義(如幾何學術語、通假用法等),可參考權威字典擴展閱讀。

别人正在浏覽...

白磷百日維新班列保全不軌之徒德煇等等颠倒衣裳底成錠楮都場迩遠繁積煩惱薪飛熟風玫瑰圖恒河一沙河清雲慶回屏降典绛幡将軍将身疆澤簡節監理金漆馬桶迥拔吉人钜典鞠黃拘纓開年诔谥連衡鸾翼驢床緑施孟諸麋聚千金一瓠擎蓋凄惋柔逋傷風螪何賞賷善照守産手啟田路踢毽子屯險望眼惟妙惟肖危弱卧榻之側,豈容酣睡五威将軍鄉納小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