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vocal cord]∶喉腔兩側兩片覆蓋喉粘膜的韌帶皺襞,受到呼出氣流的振動,能發出聲音
(2) [sound track]∶電影膠片一側記錄着聲音的部分。也指用光學方法記下的聲音的紋理
(1).發音器官的主要部分。是兩片帶狀的纖維質薄膜,附在喉部的勺狀軟骨上,肺内呼出氣流振動聲帶,即發出聲音。聲帶的厚薄、長短和松弛的程度,決定聲調的高低。
(2).電影膠片一側記錄聲音的部分。也指用光學方法記下的聲音的紋理。
聲帶是人體喉部的重要結構,負責發聲和調節聲音,具體解釋如下:
1. 定義與位置
聲帶位于喉腔中部,左右各一,由黏膜、韌帶和肌肉組成。它們附着于甲狀軟骨(喉結)和杓狀軟骨之間,形成可張合的「V」形結構。
2. 結構與類型
3. 發聲原理
當氣流從肺部呼出時,聲帶閉合并振動産生基礎聲波。通過調節聲帶的緊張度(杓狀軟骨控制)、長度(甲狀軟骨傾斜)和氣流強度,可改變聲音的音調(頻率)和音量(振幅)。例如:
$$ f = frac{T}{2Lsqrt{mu}} $$
(公式中T為張力,L為長度,μ為線密度,說明聲帶越短/越緊,音調越高)
4. 功能延伸
除說話唱歌外,聲帶還參與咳嗽反射(快速開合清除異物)和吞咽保護(閉合防止食物進入氣管)。
5. 常見問題
過度使用會導緻聲帶小結/息肉,感染可能引發喉炎。職業用嗓者(教師、歌手)需注意發聲方法,避免長期嘶吼或清嗓動作。
日常保護建議:保持喉部濕潤(每日飲水1.5-2L)、避免辛辣/過冷過熱食物、練習腹式呼吸減少聲帶負擔。
聲帶(shēng dài)是現代漢語詞彙,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聲”是從“耳”的左側加上“永”構成,表示與聲音有關;“帶”是從“巾”的右側加上“廴”構成,表示系、束縛之意。聲帶的總筆畫數為13。
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文獻記錄,最早出現在《爾雅》中。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聲帶的寫法稍有不同,常見的形式為“聲帶”,字形更加繁複。
以下是一個相關的例句:
他的聲帶受傷了,所以聲音很沙啞。
組詞:聲音、帶領、帶動、聲效、帶狀
近義詞:喉嚨、嗓子
反義詞:無聲、靜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