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末業。古指工商業。《管子·重令》:“菽粟不足,末生不禁,民必有饑餓之色。” 許維遹 集釋:“生,業也。”
“末生”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基本定義
“末生”指古代經濟中的“末業”,即工商業。與“本業”(農業)相對,體現了古代“重農抑商”的思想。
出處與背景
該詞最早見于《管子·重令》:“菽粟不足,末生不禁,民必有饑餓之色。”意為若糧食不足,又不限制工商業發展,百姓将陷入饑餓。此處“生”通“業”,許維遹集釋明确注釋:“生,業也”。
延伸解析
總結來看,“末生”反映了古代以農為本的經濟觀念,強調農業的基礎地位,而工商業則被歸類為需限制發展的“末業”。
末生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最後出生的人”或“最年幼的孩子”。它也可以引申為“末代”或“晚輩”的意思。
末生的拆分部首是木(mù),筆畫數為12。
末生一詞源自古代文獻,最早可以追溯到《論語·憲問》:“六十而耳順,為之子;三十而耳順,為之子;是謂末生。” 這句話意為“六十歲的時候還能孝順父母,就被認為是末生。”
末生的繁體形式為“末生”。
在古代,末生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它的古字形是“末牠”,表示“最後出生的牲畜”。
1.他是家中的末生,被父母寵愛備至。
2.作為末生,他有着特殊的地位和責任。
末子、末代、末日、末年、末年齡
末胞、小兒、晚輩
長子、長輩、長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