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廢址。 明 方孝孺 《與采苓先生》之二:“昔嘗遊乎廢墟壞址,問故老而求其衰替之由。”
“壞址”屬于古漢語中的建築術語,指代建築物基礎或地基的損毀狀态。《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收錄該詞為“壞”與“址”的複合詞,其中“壞”本義指土坯,引申為毀壞,“址”即地基。例如《水經注·穀水》記載:“石虎時,此橋敗,駕石修繕,然猶裝斜,故今略壞址存焉”,描述橋梁基礎殘損的樣态。
該詞在《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5年)中被釋為“毀壞後的建築基址”,常用于曆史文獻中記錄遺址考察結果。如唐代杜牧《阿房宮賦》注疏提及“宮室壞址,猶存夯土三尺”,通過殘存地基推斷建築規模。現代考古報告沿用該詞描述遺址保存狀況,例如《中國文物地圖集》在記錄商代城址時使用“牆體壞址高約1.2米”作為專業表述。
“壞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該詞多見于古代詩文或曆史文獻,例如: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壞址”,更常用“廢墟”“遺址”等詞替代。如需查詢更多例句或文獻來源,可參考漢典()或相關古籍數據庫。
八都鮑氣兵盟布巾捕食不是滋味充腸淳龐攢射大娘玷冒丁辰遞運洞黑二王後封禅樹狗頭鼠腦趹踶瞶瞶侯甸悔悶惠中昏奪疆冶焦糜嘉偶解骖推食叽呱九還九梁擊築悲歌琅琊台遼滇麟斾亂紀賂息彭魄丕績旗腳然腹融洩三尺之孤審實實地縮腹梭胡台鼎挺拔投桃之報推戴推心置腹望谼亭完善說威能葦塘聞望烏蜑戶物名先買先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