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大水沖破堤岸橫潰而出。《宋史·河渠志一》:“其竹索,皆埋巨木於岸以維之。遇 河 之橫決,則復增之,以補其缺。” 明 沉德符 《野獲編·河漕·賈魯河故道》:“況挑築於此,能保不橫決於彼?”
(2).斷裂;斷絕。 漢 賈誼 《新書·數甯》:“夫本末舛逆,首尾橫決,國制搶攘,非有紀也,胡可謂治?”橫,一本作“ 衡 ”。 清 魏源 《孟子年表考·適齊》:“凡在 赧王 初年者一切奮臆移而上之,首尾橫決,幾無完筴。”
(3).比喻事态發展沖破常軌。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三》:“過摽梅之年,而不為之擇配偶,鬱而橫決,罪豈獨在此婢乎?”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清廷預備立憲·關于籌備立憲的谕旨與奏折》:“夫亦曰專制政體之不可以為國,非有橫決之舉,終不能脫此專制羈絏之下也。” ********* 《萍蹤憶語》七:“工潮澎湃,各‘大亨’心驚膽戰,不得不暫時有些讓步,因為他們也怕橫決不可收拾,于他們是究竟更不利的。”
見“ 橫決 ”。
“橫決”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以下是詳細解釋:
自然現象
指大水沖破堤岸橫潰而出,常用于描述洪水災害。例如《宋史·河渠志一》記載:“遇河之橫決,則復增之,以補其缺。”
物理狀态
表示斷裂或斷絕,如漢代賈誼《新書·數甯》中提到的“首尾橫決”,形容事物結構的斷裂。
社會比喻
引申為事态發展沖破常軌,例如清代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用“橫決”比喻社會矛盾的激化。
在部分現代用法中,“橫決”作為成語,強調以強硬态度解決問題,例如商業談判或決策中“不顧反對、果斷行動”的意味。
可通過等來源進一步查閱古籍或現代用例。
橫決這個詞是指橫插一刀,決斷事情的意思。比喻在較高的地位上決定一個問題,或者以倔強的态度堅決斷定某件事情。橫決一詞常用來形容對問題的果斷和決定性處理。
橫決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橫”是橫長橫部首,表示橫平豎直;“決”是決字底部的一筆。橫決的總筆畫數為11畫。
橫決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戰争時期。當時,将領在戰場上會使用刀劍橫決敵軍,這種決斷方式被後來引申為決定事物的方法。“橫決”一詞後來在文言文、修辭手法中廣泛使用。
橫決的繁體字是「橫決」。橫的左邊是「木」字旁,右邊是「黃」字旁,決的上邊是「癶」字首,下邊是「冖」字腳。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橫決的寫法略有不同。橫字的橫長橫部分寫得直且平穩,決字的寫法中,決字底部的一筆直接向下延伸。
1. 在面對挑戰時,他毫不猶豫地橫決了這個問題。
2. 主持會議的領導果斷橫決,推動了項目的進展。
橫決可以與其他詞組合形成新的詞彙,例如:
1. 橫決一刀
2. 橫決一次
3. 橫決問題
4. 橫決處理
與橫決意思相近的詞彙有“果斷”、“決斷”等。它們都表示對問題的決定性處理。相反地,“遲疑”、“猶豫”等詞語可以視為橫決的反義詞,表示對問題處理時的猶豫和遲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