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品官新受恩典,祭告家廟祖墓,告文用黃紙書寫,祭畢即焚去,謂之焚黃。後亦稱祭告祝文為焚黃。 宋 王禹偁 《送密直溫學士西京遷葬》詩:“留守開筵親舉白,故人垂淚看焚黃。”《醒世恒言·獨孤生歸途鬧夢》:“ 遐叔 回到家中,焚黃謁墓,殺豬宰羊,做慶喜筵席,遍請親隣。” 清 趙翼 《王述庵道經毘陵停舟話舊》詩:“焚黃詔特榮先壟,飛白書應起賜樓。”
“焚黃”是古代中國的一種禮儀性行為,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焚黃指古代官員受皇帝封賞或升遷後,用黃紙書寫祭告文,祭拜家廟或祖墓,隨後焚燒黃紙的儀式。這一行為既是向祖先禀告皇恩,也象征對皇權的尊崇。
部分文獻擴展稱,焚黃可泛指與黃紙焚燒相關的祭告儀式,如清代趙翼詩中“焚黃诏特榮先壟”即描述這一場景。
以上信息綜合自漢典、古籍及詩詞注解,如需更完整釋義,可參考(漢典)或(HttpCN詞典)。
《焚黃》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将古代的經典文化燒毀。它由兩個漢字組成:焚和黃。
拆分部首和筆畫:
焚:火字旁, 區部
黃:黑字旁, 黃部
來源:
《焚黃》這個詞源自于曆史上發生的一件重大事件。當時,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加強統治而實行焚書坑儒政策,大量燒毀古代的文獻和經典著作,其中包括了《詩經》、《書經》等許多珍貴的文化遺産。這個時期被稱為焚書時期。後來,人們根據這一曆史事件創造了成語《焚黃》來形容破壞古代文化的行為。
繁體:焚黃
古時候漢字寫法:
焚:(火+兮)、(止+火)
黃:(黑+王)
例句:
他的行為就像是在焚黃,完全無視古代的文化遺産。
組詞:
焚燒、焚化、燃燒
近義詞:
毀滅、燒毀、破壞
反義詞:
保護、傳承、弘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