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乖疎 ”。1.疏遠。 唐 白居易 《喜照密閑實四上人見過》詩:“紫衫朝士白髯翁,與俗乖疎與道通。”
(2).孤僻。 唐 司空圖 《争名》詩:“窮辱未甘英氣阻,乖疎還有正人知。” 元 馬緻遠 《薦福碑》第一折:“出來的越頑愚,忒乖疎。”
(3).差錯疏漏。《舊唐書·杜佑傳》:“圖籍實多,事目非少,将事功畢,罔愧乖疏。”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八:“ 泳 乃自陳乖疎,公亦遜謝,恕其不相識也。” 郭沫若 《<管子集校>引用校釋書目提要》:“ 張佩綸 《管子學》……喜談古韻而乖疏,好立異説而滋蔓。”
“乖疏”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guāi shū,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三種主要解釋:
疏遠
指人與人之間關系或情感上的疏離。例如唐代白居易在詩句中寫道:“紫衫朝士白髯翁,與俗乖疎與道通”,表達與世俗疏遠而親近道義的态度。
孤僻
形容性情不合群或行為獨特。唐代司空圖的詩句“乖疎還有正人知” 即體現了孤僻卻仍被理解的矛盾狀态。
差錯疏漏
多用于描述文獻、事務中的纰漏。如《舊唐書·杜佑傳》提到“将事功畢,罔愧乖疏”,指處理事務時避免疏漏;郭沫若也曾在著作中批評“喜談古韻而乖疏”的校勘問題。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或文獻用例,可參考相關古籍或語言學資料。
《乖疏》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關系不親近或疏遠。它表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系不密切或相互的距離遠。
《乖疏》的部首是“乙”和“疋”,其中“乙”是右邊的部首,表示兒童或年幼;“疋”是左邊的部首,是指毛線。
根據《康熙字典》的記錄,乖的總筆畫數為六畫,疋的總筆畫數為五畫。
《乖疏》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左傳·襄公四年》等經典文獻中早有使用。在古代,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親疏程度被稱為“乖疏”,用以形容距離較遠或不親近的關系。
《乖疏》在繁體字中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沒有變化。
根據古代漢字的演變,乖在古代寫作“夬”,疋在古代寫作“疐”。所以,在古時候,乖疏的寫法分别是“夬疐”。
1. 他們之間的乖疏關系逐漸加深,很少再見面。
2. 由于工作的原因,他和家人之間的乖疏越來越大。
乖疏關系、乖離、親疏關系、疏遠
疏遠、疏離、疏散、疏松
親近、親密、親切、親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