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禀告,向上級官府報告。 宋 沉括 《夢溪筆談·官政一》:“每歲發運司和糴米於郡縣,未知價之高下,須先具價申禀。”《元典章·刑部十三·獲盜》:“今據各處申禀,不見於是何官錢内放支。”《水浒傳》第三回:“府尹禀道:‘下官問了情由,合行申禀老經畧相公知道,方敢斷遣。’”
“申禀”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為詳細解釋:
詞義核心:
由“申”(陳述、說明)和“禀”(報告、呈報)組合而成,強調下級對上級的正式彙報行為。
語境特征:
多用于古代行政或司法流程,如案件審理、物資調配等需上級批複的事務。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見,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或仿古語境中。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用“彙報”“呈報”等替代。
如需進一步探讨詞源或古籍用例,可參考《夢溪筆談》《元典章》等文獻。
申禀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正式書面語中,用來表示請求或者申請。以下是對申禀的相關信息。
申禀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用"和"示"。其總共有11畫。
申禀最早出現于《周禮·地官司徒氏職方氏書》中,形狀很像"示"字。在文化演變中,申禀所代表的含義逐漸形成,成為了表示請求或者申請的專用詞彙。
在繁體字中,申禀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申禀通常使用舊字體來書寫。舊字體中的申禀在形狀和簡體字相似,但有些筆畫的細節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使用申禀的例句:
申禀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一些相關詞語,如:
與申禀意思相近的詞語有申請、請求、呈報等。
與申禀意思相反的詞語有批準、同意、拒絕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