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天子冕冠前後各懸垂的十二條玉串。《禮記·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後邃延,龍卷以祭。” 鄭玄 注:“天子以五采藻為旒,旒十有二。” 孔穎達 疏:“天子前之與後各有十二旒。”
(2).借指天子。 宋 梅堯臣 《次韻景彜奉慈廟孟秋攝事二十韻》:“卻直中書省,重瞻十二旒。”
“十二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指古代天子冠冕前後懸挂的十二條玉串,象征至高無上的皇權。這一說法源自《禮記·玉藻》記載:“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後邃延,龍卷以祭。” 鄭玄注解提到,天子使用五彩絲繩串聯的十二旒,前後各十二,共二十四旒(但文獻中通常統稱“十二旒”)。此類冠冕專用于祭祀等重要場合,體現禮制等級。
後世文學中,“十二旒”成為天子的代稱。例如宋代梅堯臣的詩句“卻直中書省,重瞻十二旒”,即以“十二旒”指代帝王。這種借代手法通過冠冕特征凸顯君主權威。
部分資料(如、2)提到“十二旒”指“君主的十二個兒子”,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與詞語演變或誤傳有關,需謹慎采納。建議以《禮記》及古代注釋為主要依據。
《十二旒》是指古代帝王的禮器中的一種,用于表示皇帝的尊貴地位。
《十二旒》的拆分部首為「十」、「旒」。首字「十」意為數目或順序中的第十位;次字「旒」讀líu,意為羽毛的狀況。
《十二旒》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禮儀制度。在古代,君王所使用的各種禮器都體現了君主的威嚴和地位的高貴。而《十二旒》作為其中的一種禮器,隻有帝王才有資格使用。
《十二旒》的繁體字為「十二旒」。
古時候,《十二旒》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字形較為繁複。具體寫法見下:
「十」的古字形為「": "」、「二衆」組成,表示二人站在一起;「旒」的古字形為「": "」、「舌丶心」組成,表示羽毛的形狀。
古代帝王舉行盛大的加冕儀式時,總會用到《十二旒》。
- 旒服:用帝王服飾中的旒的裝飾。
- 羽旒:以羽毛裝飾的旒。
- 旒頭:旒的頂部。
- 旌旗:指用來标示軍隊或組織的旗幟。
- 儀仗:指隨同皇帝等重要人物行進時所配的一顯示威儀的隨從隊伍。
- 平凡:表示普通、不起眼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