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良心的意思、良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良心的解釋

(1) [conscience]∶個人内心的是非感;對自己行為、意圖或性格的好壞的認識;同時具有一種做好人好事的責任感,常被認為能引起對于做壞事的内疚和悔恨

(2) [synderesis]∶對道德行為主要原則的先天知識

詳細解釋

(1).本謂天然的善良心性。《孟子·告子上》:“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 朱熹 集注:“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謂仁義之心也。”

(2).多指内心對是非、善惡的正确認識。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考史》:“ 僕固懷恩 叛 唐 , 李日月 為 朱泚 将,而其母皆知逆順之理,良心不可泯也。”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霍筠》:“彼豈有真才實學,能起死回生耶?徒以人命為孤注耳,良心安在!” 巴金 《滅亡》四九:“但是她一旦離開了他,特别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他便感覺到劇烈的良心上的痛悔。”

(3).好心。《西遊記》第五八回:“ 大聖 本是良心, 沙僧 卻有疑意。”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良心”是一個具有深厚道德和哲學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人内在的是非判斷能力,即對自身行為的道德評價與約束。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2. 哲學視角


3. 心理學解釋


4. 現實意義


5. 相關概念辨析


總結來說,良心是人類道德屬性的核心體現,既是一種内在聲音,也是社會關系的紐帶。它的存在使個體超越本能,追求善與責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良心(liáng xīn)是指人類内心深處的一種道德判斷與責任感。它是人們所認知的善惡之分的準則,也是一種内在的道德規範。良心的拆分部首是艮心,艮字表示山,暗示着人們内心深藏着堅定的道德原則。良心的筆畫數為7劃,由豎、橫、撇、捺等基本筆畫組成。 良心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據考證,良心最早出現在《尚書》、《詩經》等古代文獻中。在古代文字中,良心的寫法較為簡化,多數使用“良”字加上表示心的字形,例如“良心”可以寫作“良忄” 或“良⺗”。 在繁體字中,良心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保持了“良心”的字形。除了簡體和繁體字,良心也是一詞被廣泛使用的而且沒有其他非簡體或繁體的變體。 以下是使用“良心”一詞的典型例句: 1. 做事要問問自己的良心,不要做違背道德的事情。 2. 她是個有良心的人,總是樂于幫助别人。 關于良心的組詞,可以有諸如“良心犯”(指對自己良心的折磨與負罪感)、 “良心發現”(意指某人開始意識到自己的過錯或不道德行為)、“良心譴責”(指由内心深處産生的道德負罪感)等等。 良心的近義詞可以有“良知”(指與良心相仿,指人内心深處的道德判斷力和自我反省能力)以及“道德心”(指有關善惡的判斷、表現和對待他人的态度)。 而良心的反義詞則可以是“惡心”(指毫無道德約束、對惡意和邪惡行為沒有抵觸感)或者“冷血”(指缺乏同情心和責任感,對他人的痛苦不關心或沒有反應)。 總之,良心是人類内心的一種道德判斷準則,延續至今。無論是古代漢字寫法,還是現代漢字的簡化和繁體,都沒有改變“良心”這個詞的内涵。它在生活中的應用廣泛,可以表達道德責任、良知、善惡判斷等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