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良心的意思、良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良心的解釋

(1) [conscience]∶個人内心的是非感;對自己行為、意圖或性格的好壞的認識;同時具有一種做好人好事的責任感,常被認為能引起對于做壞事的内疚和悔恨

(2) [synderesis]∶對道德行為主要原則的先天知識

詳細解釋

(1).本謂天然的善良心性。《孟子·告子上》:“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 朱熹 集注:“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謂仁義之心也。”

(2).多指内心對是非、善惡的正确認識。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考史》:“ 僕固懷恩 叛 唐 , 李日月 為 朱泚 将,而其母皆知逆順之理,良心不可泯也。”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霍筠》:“彼豈有真才實學,能起死回生耶?徒以人命為孤注耳,良心安在!” 巴金 《滅亡》四九:“但是她一旦離開了他,特别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他便感覺到劇烈的良心上的痛悔。”

(3).好心。《西遊記》第五八回:“ 大聖 本是良心, 沙僧 卻有疑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良心的詳細釋義(漢語詞典角度)

一、核心含義

“良心”指人内心對是非、善惡的本能認知與道德判斷力,是自我監督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範的内在标準。《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其為:“本指人天生的善良心性,現多指内心對是非、善惡的正确認識,特别是跟自己的行為有關的。”

二、詞源與演變

“良心”一詞最早可追溯至孟子提出的“良知”概念(《孟子·盡心上》),強調人天生具備的道德意識。漢代演變為“良心”,如《史記》載“良心未泯”,指人未喪失基本道德感。現代漢語中,“良心”融合了傳統倫理觀與心理學中的道德情感内涵。

三、社會文化内涵

  1. 道德自律:體現為自我約束,如“憑良心做事”,強調行為需符合社會公德(《漢語大詞典》)。
  2. 責任意識:常與職業倫理關聯,如“醫者良心”,指從業者堅守專業操守。
  3. 情感維度:包含愧疚感(如“良心不安”)或正義感(如“良心發現”),反映道德情感對行為的調節作用。

四、跨學科延伸

權威參考來源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2.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1.
  3.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2020年頒布.

網絡擴展解釋

“良心”是一個具有深厚道德和哲學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人内在的是非判斷能力,即對自身行為的道德評價與約束。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2. 哲學視角


3. 心理學解釋


4. 現實意義


5. 相關概念辨析


總結來說,良心是人類道德屬性的核心體現,既是一種内在聲音,也是社會關系的紐帶。它的存在使個體超越本能,追求善與責任。

别人正在浏覽...

寶币比年不登不在乎麨面出師無名邨煙刀頭劍首調伏豐甘負字幹劇弓子挂匾丱歲瓜皮搭李樹詭狀含商咀征嘩然昏狂潔靜吉良舊窩計無所出句就考中勞動生産率連街倒巷烈焰淩節旅遊路線買辦資産階級黴黧鳴琴敉平南鄰念白凝澹泥瓦匠泥掌漚庫盤街溥泛前危後則洽恰青龍偃月刀情竅認賊為父上羾剩男十拿九穩世世代代事無三不成刷馬吮喋同内彖定卍果圍嘴五胡十六國瀉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