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20-1879)清末官員。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曾任江西巡撫,鎮壓太平軍。調任福建船政大臣,主辦福州船政局。後被派為欽差大臣,辦理台灣海防,對開發台灣有所貢獻。1875年升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擴充水師,督辦海防,與李鴻章同為清政府籌建海軍的主持者。
沈葆桢(1820年-1879年),字幼丹,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是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洋務運動代表人物。從漢語詞典角度解釋,其名字“葆桢”寓意深刻:“葆”意為保護、保持,蘊含珍視守護之意;“桢”指古代築牆時兩端豎立的木柱,引申為支柱、棟梁之才。因此,“沈葆桢”一名可理解為“守護國家根基的棟梁之臣”,與其曆史貢獻高度契合。
船政奠基與海防革新
1866年受左宗棠舉薦,沈葆桢接任福建船政大臣,主持福州馬尾船政局。他系統引進西方造船技術,創辦船政學堂(中國近代第一所海軍學校),培養出鄧世昌、嚴複等人才,奠定了中國近代海軍與工業教育的基礎。其主持建造的“萬年清”號等艦船,标志着中國自主建造蒸汽軍艦的開端。
台灣近代化開拓者
1874年日本侵台(牡丹社事件),沈葆桢臨危受命為欽差大臣赴台督辦防務。他強化軍事部署迫使日軍撤退,隨後推行開禁、開府、開路三大政策:廢除渡台禁令,設立台北府,修築貫通南北的道路網絡,并推動煤礦開發與電報建設,開啟台灣近代化進程。
兩江治理與洋務實幹
1875年升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後,他整頓鹽務、興修水利(如修複秦淮河)、擴建江南制造局,并力主發展民族航運業,推動吳淞鐵路建設,體現其“自強求富”的務實思想。
曆史定位:沈葆桢作為林則徐外甥兼女婿,繼承經世緻用思想,以“師夷長技”實踐成為洋務運動關鍵人物。其一生貫穿海防建設、邊疆治理與工業革新,被後世譽為“中國近代海軍之父”與“台灣現代化先驅”。
參考資料來源
“沈葆桢”是清代晚期重要曆史人物的姓名,并非成語或普通詞彙。以下為綜合權威資料的詳細解釋:
一、人物背景
沈葆桢(1820-1879),字幼丹,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晚清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他是民族英雄林則徐的外甥兼女婿,其名“葆桢”由林則徐所起,寓意“永葆國家棟梁之材”(古稱立柱為“桢幹”,代指國之重臣)。
二、主要貢獻
洋務運動與近代工業奠基
1866年擔任首任福建船政大臣,主持福州船政局,創辦中國近代第一家專業造船廠,并設立船政學堂(中國首所海軍學校),培養出嚴複、鄧世昌等人才,推動近代海軍與科技教育發展。
鞏固台灣防務與開發
1874年以欽差大臣身份赴台,挫敗日本侵台計劃,設立府縣、開墾土地、興辦煤礦,奠定台灣現代化基礎。
海軍建設與國防
1875年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與李鴻章共同主持籌建近代海軍,擴充水師并加強東南海防。
三、曆史評價
沈葆桢被視作中國近代造船、航運及海軍建設的奠基人之一,谥號“文肅”,其奏稿收錄于《沈文肅公政書》。他兼具傳統儒學修養與近代革新思想,是洋務運動中務實派的代表。
注:部分低權威性資料提及“沈葆桢”作為成語形容人嚴肅莊重,但此說法缺乏可靠依據,可能是對明代沈括(字存中)或其他人物的誤傳,建議以曆史人物釋義為準。
便好不鹹不淡稱身創立第賞東山意蠹蠍官賣古磚黑龍江省阖攏皇冠患難駕犁匠人檢問譏調警捕競技經世荊州瘿羁囚祭掃九服軍南門髡頭勞方掠販兩清練銳镂管毛芥馬上牆頭密慮密陀僧彌望鬧熱鳥背涅齒炮架貧旅恰好诮薄氣令傾銷棄書捐劍紗籠梳枇溲話速度素腰藤蔓圖利蔚氣五坊小兒像心稱意獻身笑诮小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