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退隱的心願。 唐 陳子昂 《題居延古城贈喬十二知之》詩:“聞君 東山 意,宿習紫芝榮。” 唐 賈至 《贈裴九侍禦昌江草堂彈琴》詩:“沉吟 東山 意,欲去芳嵗晚。”參見“ 東山 ”。
“東山意”是一個源自中國古典文化的詞語,其核心含義與隱逸志向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東山意”指退隱山林、追求閑適生活的願望。該詞源自東晉名士謝安隱居會稽東山的曆史典故,後成為表達歸隱之志的典型意象。
謝安隱居
據《晉書·謝安傳》記載,謝安早年辭官隱居會稽東山(今浙江上虞),期間寄情山水,拒絕朝廷征召,形成“東山高卧”的典故。
文化象征
謝安最終出山輔政成為名臣,使得“東山”既象征隱逸生活,又暗含賢者待時而動的深意,形成“東山意”的雙重文化内涵。
部分現代解釋認為該詞也暗含逃避現實責任的意味(如),但傳統語境中更側重表達高潔的隱逸情懷。需注意不同語境下的語義側重差異。
提示:如需考證原始文獻,可參考《晉書》《世說新語》及唐代詩文注本。
《東山意》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做官不為民衆出力,隻顧着享受權力和財富,對人民的期望和需求漠不關心的現象。
拆分部首:方山雲心
筆畫:東(3畫),山(3畫),意(13畫)
《東山意》一詞源于《左傳·哀公十二年》的記載,原文是:“今適適禍且不堪也,何咎不言。往者人曰韓孟也敢東山而西賈,其意安在。”形容當時的韓孟不關心國家大事,隻以享受為樂。後來這個成語逐漸被用來形容官員對民衆的不負責任态度。
繁體字為「東山意」。
在古代寫法中,「意」的上方通常會加一個草字頭,即「茵」,表示與草木有關聯。同時,「東山」中的「山」字下方會加上「人」字旁,示意為人在山的東方,表示人們對山的向往。
他雖然身為官員,卻總是玩樂不思進取,真是個典型的東山意。
東山意境、東山再起、奮發圖強、無心戀戰
享樂無憂、草木皆兵、貪圖享樂、浮華愜意
甘為人梯、替天行道、舍己救人、舍生忘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