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雕的人神像。 晉 陶潛 《搜神後記》卷五:“ 孫恩 作逆時, 吳興 分亂,一男子忽急突入 蔣侯廟 ,始入門,木像彎弓射之,即卒。” 宋 葛長庚 《太平興國宮記》:“木像入廟而流汗,粉楹卧地以發光。”《三國演義》第一○四回:“若 司馬懿 來追……等他來到,卻将我先時所雕木像,安於車上,推出軍前,令大小将士,分列左右。”
“木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木像”指木雕的人神像,即用木材雕刻成的人物或神祇形象。該詞由“木”(指木材)和“像”(指形象、雕像)組合而成,強調材質與形态的結合。
需注意與“木象”區分:
若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具體古籍中的用法,可參考《搜神後記》《三國演義》等文獻原文。
《木像》是指用木頭雕刻或制作的雕像或紀念品。它是以木材作為原材料,經過雕刻、加工等工藝制成的立體作品。
《木像》的部首是木(朩),它是一個獨立的漢字部首,表示與木相關的事物。
《木像》的總筆畫數為9畫,它由部首木(4畫)和右部豐(5畫)組成。
《木像》這個詞源于中國傳統文化,木材在古代中國被廣泛應用于建築、家具、器皿等領域,而木像則是使用木材制成的藝術品。木像制作的曆史非常悠久,追溯到古代,是中國古代木雕藝術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
經過曆代藝術家的不斷創新和發展,木像的制作工藝逐漸趨于成熟。現在,木像已經成為了一種流行的藝術形式,深受人們喜愛。
《木像》的繁體字為「木象」,在繁體中,有時會使用「象」代替「像」。
在古代,「木像」一詞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根據不同的曆史時期和文化背景,它的字形可能會有細微的變化。然而,基本的意思和表達方式沒有很大的區别。
1. 他從舊家傳承下來的木像寄托了他對祖先的敬意。
2. 這座廟裡有一個精美的木像,栩栩如生。
木雕、木匠、木質、木工、木制品、木材
木雕、木刻、木雕像、木制雕像
石像、銅像、鐵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