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花钿的意思、花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花钿的解釋

用金翠珠寶制成的花形首飾。 南朝 梁 沉約 《麗人賦》:“陸離羽佩,雜錯花鈿。” 唐 白居易 《長恨歌》:“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元 貫雲石 《一枝花·離間》套曲:“花鈿墜,懶貼香腮,衫袖濕,鎮淹淚眼,玉簪斜,倦整雲鬟。”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題畫》:“裹殘羅帕,戴過花鈿,舊笙簫無一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花钿(huā diàn)是中國古代婦女面部妝容中一種極具特色的裝飾品,特指貼于額頭、眉心、兩鬓或面頰上的花形薄片飾物。以下是其詳細釋義及文化背景:


一、字義與形制

  1. 字義解析

    • 花:指飾物的圖案多呈花卉狀(如梅花、蓮花),亦泛指華美紋樣。
    • 钿(diàn):原指金片鑲嵌的裝飾,引申為薄片狀首飾。《說文解字》釋“钿”為“金華也”,強調其以金、玉、珠寶為材的華麗屬性。
    • 合義:以金、銀、珠翠、雲母等材料制成的薄片花飾,用呵膠(魚鳔膠)或脂粉粘貼于面部。
  2. 材質與樣式

    • 材質:唐代以金箔、翠鳥羽毛(點翠)、彩紙為主;宋代流行珍珠、貝殼片;明清多見寶石鑲嵌。
    • 樣式:除花卉外,亦有鳥獸、幾何紋樣,以“梅花钿”(五瓣花形)最經典。顔色以紅、綠、金為多,又稱“花子”“面靥”。

二、曆史源流與文化象征

  1. 起源與發展

    • 魏晉起源:一說受佛教金箔貼面藝術影響,一說源自西域風俗(參考《中華古今注》)。
    • 唐代鼎盛:宮廷與民間盛行,周昉《簪花仕女圖》中仕女額間飾金色花钿;白居易《長恨歌》“花钿委地無人收”印證其普及。
    • 宋明演變:漸從額飾轉為鬓角裝飾,材質更趨精巧(見《東京夢華錄》記載)。
  2. 文化意涵

    • 身份象征:唐代規定命婦禮服用“花樹钿”區分等級(《新唐書·輿服志》)。
    • 審美符號:代表“以花為美”的東方美學,如溫庭筠詞“眉間翠钿深”描繪女子嬌态。
    • 民俗信仰:部分紋樣含辟邪祈願之意,如貼鶴形钿求長壽。

三、文獻與考古佐證

  1. 典籍記載

    • 《辭源》(商務印書館)定義:“婦人首飾,以金箔等制成花形,貼于額上。”
    • 宋代《事物紀原》載:“唐武德中,宮女梳髻以翠色花钿飾面。”
    • 李賀詩“花袍白馬不歸來,濃蛾疊柳香唇醉”印證晚唐花钿妝容風尚。
  2. 考古實證

    • 陝西法門寺地宮出土唐代金花钿(圖見《法門寺考古報告》),實物為金片镂刻纏枝紋,厚僅0.2毫米。
    • 新疆阿斯塔納唐墓出土《弈棋仕女圖》,仕女額間清晰繪紅色花钿。

四、延伸知識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花钿”詞條釋義。
  2.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商務印書館),唐代妝容章節。
  3. 揚之水《中國古代金銀首飾》(故宮出版社),花钿形制考據。
  4. 陝西曆史博物館官網:法門寺出土唐代花钿文物圖錄。

網絡擴展解釋

花钿(huā diàn)是古代漢族婦女用于面部或發飾的一種裝飾物,具有豐富的文化内涵和多樣的表現形式。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定義與用途

花钿是用金、銀、珠翠等材料制成的花形首飾,主要貼于女子眉間、額部或面頰,用以點綴妝容。它既是身份象征,也是唐代女性妝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2.起源與發展


3.材料與樣式


4.裝飾方式

分兩種類型:


5.文化與文學意義

花钿在詩詞中常作為女性美的象征,如白居易《長恨歌》中“花钿委地無人收”,既體現奢華,也暗喻命運變遷。

若需進一步了解花钿的具體樣式或曆史演變,可參考古籍《事物紀原》或唐代文物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愛不忍釋百損黃标譽成性成婣初學詞庫赕物澹漾釣譽斷割斷冤分疎高義薄雲宮闼拐門孤夷漢陰老歡擾回電惠黠火離羁礙講導賤術攪刺腳力靜定積學駿馭巨舋窺見阃閨朗言亮許列索陵苕巒岫戮殃命篇奴虜耙梳平早平正親熟瓊島春雲窮原泉骨曲謝忍隽不禁三舍生沙頭牲饋衰敝刷亮術鹄體惜違撓五袴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