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奠。古代祭祀的一种仪式。谓陈设酒食以祭祀。舍奠之礼,古时用于朝会、庙社、山川、征伐和学宫中祭先圣先师诸事。学宫中春夏秋冬四时有定期的舍奠。此外,始立学宫必舍奠;出征执有罪而返,亦舍奠于学宫。舍,通“ 释 ”。《周礼·春官·大祝》:“大会同,造于庙,宜于社,过大山川则用事焉,反行舍奠。”《周礼·春官·甸祝》:“舍奠于祖庙,禰亦如之。” 孙诒让 正义:“《大传》説 武王 牧野 之战,既事而退,‘设奠于 牧 室’。彼即征伐舍奠之事。”
舍奠是中国古代祭祀礼仪中的重要环节,指在宗庙或陵墓祭祀时暂时撤去祭品、暂停仪式的行为。该词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大祝》,郑玄注曰:“舍奠,谓释奠也,将祭必先奠置其物。”其核心含义可从三方面解析:
字义溯源
从汉字构成看,“舍”含“放置、舍弃”之意,“奠”指“置酒食以祭”。二字组合后,既指祭祀过程中祭品的陈设与撤除,又包含对祭礼节奏的掌控,《礼记·曾子问》记载:“君薨而世子生……三日,众主人、卿、大夫、士如初位,北面,大宰、宗人、大祝皆裨冕,少师奉子以衰,祝先,子从,宰、宗人从,入门,哭者止。祝升堂,子即位,舍奠于殡东。”
礼制功能
在周代礼制中,舍奠属于“五礼”中的吉礼范畴,具有时间节点标识作用。《仪礼·士丧礼》详述其流程:“主人拜稽颡,宾奠币于殡东”,通过特定时辰的祭品撤置完成阴阳沟通,如出征前“造乎祢”的舍奠仪式,既表达对祖先的告慰,也具备稳定军心的社会功能。
文化衍变
《通典·礼典》载秦汉时期舍奠逐渐从宗庙祭祀延伸至学宫释奠礼,唐代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强调:“凡物初立,皆须奠之”,这使舍奠发展为涵盖文教领域的精神象征。明清时期地方志如《嘉靖河间府志》仍记录着春秋丁祭时“先期舍奠,涤器省牲”的完整仪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主要见于历史文献研究与传统文化复原领域。权威释义可参考中华书局《周礼注疏》(2014年版)第583页及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礼制史·先秦卷》第七章第三节。
“舍奠”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其核心含义是通过陈设酒食进行祭祀活动。以下是详细解释:
“舍奠”即“释奠”,指古代祭祀时陈设酒食的礼仪形式。其中“舍”通“释”,意为放置、陈列。这种仪式主要用于对先圣先师、山川社稷等重要对象的祭祀。
该礼仪最早见于周代文献,后世逐渐形成制度化规范。唐代孔颖达注疏《礼记》时特别强调:“舍奠者,谓释奠告先圣也”,说明其教育祭祀属性。
注:相关释义综合自古代典籍注疏及权威辞书解释,完整考据可参考《周礼》《礼记》等原始文献。
爱巢柏梁体不为五斗米折腰彩物迟迟吾行传袋倒溃打团钓舩琱轭地电底遏丢溜泛浩摩苍封略枌檟俘卤付命贵要宏猷鲎杓麾棨护梯间行荐飨劫钞荆飞紧固开眼界客套语匡牀暌载炼度僚机岭北棂星鸾形枚子莫愁湖泥洼子偏桥起材青官其时曲恕日加容服撒科打诨蛇口结射御事酒手卷书策庶旄酸惨索放摊饭天仓徒河下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