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槌的頭。用以象征指揮之權。《尉缭子·武議》:“夫将提鼓揮枹,臨難決戰,接兵角刃,鼓之而當,則賞功立名;鼓之而不當,則身死國亡。是存亡安危在於枹端,奈何無重将也!”
“枹端”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1. 拼音與字面釋義
拼音為bāo duān(),字面指“鼓槌的頭部”,即古代擊鼓工具的關鍵部位。
2. 象征意義
在古代軍事或儀式中,鼓聲常作為指揮信號,因此“枹端”被引申為指揮權的象征。例如《尉缭子·武議》中提到:“存亡安危在於枹端”,強調将領通過擊鼓發令掌控全局的重要性。
3. 文獻出處與用法
該詞多見于古代典籍,如《尉缭子》的引文:“鼓之而當,則賞功立名;鼓之而不當,則身死國亡”,通過“枹端”凸顯指揮者的責任與權力。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多用于文學或曆史研究領域。
4. 綜合解析
“枹端”兼具具象與抽象含義,既指實物鼓槌,又隱喻發號施令的核心地位,反映了古代軍事文化中對權威與決策的重視。
《枹端》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枹和端。
「枹」字的部首是「木」,它的筆畫數為九畫。
「端」字的部首是「立」,它的筆畫數為四畫。
标題二:《枹端》的來源和繁體寫法《枹端》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使用。繁體寫法為「枹端」。
标題三:《枹端》的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中,「枹端」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目前我們所熟悉的寫法仍為「枹端」。
标題四:《枹端》的例句1. 他輕輕地撥動着木琴的「枹端」,發出動聽的音樂。
2. 她抓住了繩索的「枹端」,順利地攀爬上山峰。
标題五:《枹端》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組詞:枹杖、端坐、枹木。
近義詞:枹、枱子、文具。
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