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滄波的意思、滄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滄波的解釋

碧波。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知音》:“閲喬嶽以形培塿,酌滄波以喻畎澮。” 唐 李白 《古風》之十二:“昭昭 嚴子陵 ,垂釣滄波間。” 明 秦夔 《同金廣信宗器遊番湖》詩:“汀州遠近迷雲樹,東去滄波急如注。” 趙樸初 《水仙子》詞:“問歸船載着情多重?托滄波消息通。”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滄波"是一個富有文學意蘊的古典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青綠色的波浪或水波,常用來形容蒼茫、浩渺、深廣的水域景象,并蘊含時間流逝、世事變遷或人生感慨的意境。以下從權威漢語詞典及文學典籍角度對其詳細釋義進行解析:


一、單字釋義與詞源

  1. 滄(滄):
    • 本義:指水的青綠色(寒涼深邃貌)。《說文解字》釋:“滄,寒也。” 引申為水深綠色,如“滄海”。
    • 引申義:象征浩渺、蒼涼、久遠之感(如“滄海桑田”)。
    • 來源參考: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整理本)
  2. 波:
    • 本義:水面起伏運動(波浪)。《說文解字》:“波,水湧流也。”
    • 引申義:比喻動蕩、流轉(如“風波”“波瀾”)。
    • 來源參考: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整理本)

合成詞“滄波”融合了“滄”的蒼茫深邃與“波”的動态起伏,強化了蒼翠湧動、遼遠不息的水意象。


二、詞典釋義與文學意象

  1. 基礎釋義:

    青綠色的波浪。多用于描寫江河湖海的壯闊景象,突出水色的清冷與空間的浩渺。

    • 來源參考:《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2. 文學引申義:
    • 象征時間流逝與曆史滄桑:如“滄波閱盡興亡事”,暗喻歲月如流水,承載曆史變遷。
    • 寄托羁旅愁思與人生感慨:如“萬裡滄波一葉舟”,以波濤喻人生漂泊不定。
    • 體現自然之壯美與永恒:如“滄波浩蕩連天際”,突出自然的宏大與人的渺小。
    • 來源參考:《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編,商務印書館)

三、古典詩詞中的典型用例

  1. 李白《送友人尋越中山水》:

    “湖清霜鏡曉,濤白雪山來。

    八月枚乘筆,三吳張翰杯。

    此中多逸興,早晚向天台?”

    • 注:詩中“滄波”暗含對友人遠行的壯闊祝福與江湖逸興。
    • 來源參考:《全唐詩》(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杜甫《秋興八首》: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鬥望京華。

    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

    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

    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

    • 注:杜詩以“滄波”暗喻戰亂中動蕩的時局與個人漂泊之痛。
    • 來源參考:《杜詩詳注》(仇兆鳌注,中華書局)

四、權威辭書釋義摘錄

  1. 《辭海》(第七版):

    “滄波:青綠色的波浪。多形容江湖大海。”

  2. 《王力古漢語字典》:

    “滄:水深綠色。波:波浪。滄波連用,表蒼茫之水,常見于唐詩宋詞,寄寓時空悠遠之意。”


“滄波”不僅是自然景象的描繪,更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承載時空意識、生命哲思與審美意境的核心意象。其權威釋義立足于水體本身的蒼翠湧動(如《現代漢語詞典》),而文學内涵則延伸至曆史縱深與人文情懷(如《漢語大詞典》及經典詩文注本),體現了漢語詞彙“由形入神”的獨特魅力。

網絡擴展解釋

“滄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青綠色的波浪,多用于描繪江河湖海的景象,如“碧波蕩漾”。該詞源自古代詩文,常與自然景觀相關聯,例如劉勰《文心雕龍》中“酌滄波以喻畎澮”(意為借大海的波瀾比喻田間小溝)。


二、引申含義

在文學語境中,“滄波”也被比喻人事變幻或世事變遷,強調環境與命運的流動性。例如:“滄波意味着世事無常,需適應變化”。這一用法常見于詩詞,如趙樸初《水仙子》中“托滄波消息通”,暗含對時間與際遇的感慨。


三、使用示例

  1. 自然景象:
    • “君不見太湖煙波浩渺,運河碧波湧動……滄波渺然”。
    • “垂釣滄波間”(李白詩)。
  2. 隱喻世情:
    • 如古詩中借“滄波”表達對曆史變遷的喟歎。

四、總結

“滄波”兼具字面與象征意義,既可用于寫景,也可通過自然意象映射人生起伏。其用法多見于古典文學及抒情作品中。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闆庋拌和悖盭步履不至緊不自料車革道趣大歲德庸紡絲枋相黼裳根由寒冷鹖鳥活褥蛇江甯見金賤視角動量矯令角砧緝合急吼吼廑注雞省臼科濟危樂退安貧力薄陵谷裡曲骊山北構立時馬見愁男巫難止皮炎欺蔑秋狝雀盲眼入坐神聖工巧師塔司農司箴騰章通司徒有其名外郵文齊五公務求誤認顔标舞鞾下車之始相幾香消玉殒嫌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