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救危難。《後漢書·荀彧傳》:“尚書令 荀彧 深建宜住之便,遠恢進讨之略,起發臣心,革易愚慮,堅營固守,徼其軍實,遂摧撲大寇,濟危以安。”《新唐書·劉幽求锺紹京等傳贊》:“ 幽求 之謀, 紹京 之果, 日用 之智, 琚 之辯,皆足濟危紓難,方多故時,必資以成功者也。”
濟危,漢語複合詞,由“濟”與“危”構成。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義,“濟”指“對困苦者加以幫助”(如濟貧、救濟),“危”指“危險;危急”(如臨危、危難)。二者組合後,“濟危”指通過物質或行動幫助處于危難境地的人或群體,核心含義為“救助危困”。
該詞可追溯至古代典籍中的“扶危濟困”思想,《後漢書·獨行傳》載“振窮救急,傾家無愛”即體現此精神。現代用法中,“濟危”多用于描述社會救助行為,例如“企業向災區捐贈物資濟危”“志願者團隊開展醫療濟危行動”。
在語義擴展層面,該詞包含兩層内涵:一是物質層面的緊急援助(如提供資金、藥品),二是精神層面的道義支持(如心理疏導、權益維護)。《漢語成語大辭典》将其與“雪中送炭”“解民倒懸”列為近義表述,與“見死不救”“坐視不理”形成反義對照。
“濟危”是一個漢語詞語,其核心含義為解救危難,常用來形容在緊急情況下給予幫助的行為或精神。以下是詳細解析:
“濟危”一詞兼具曆史厚重感與現實適用性,既可用于文學表達,也能描述實際救援行為,強調危難中的主動擔當與有效行動。如需更多文獻用例,可參考《後漢書》《新唐書》等典籍。
百裡宰寶曆輩子壁鐘博奪波溢不舉不群出鑪銀踔厲刺薊湊份子戴竿殿堂斷脊剟剽改心官船滑汏降紅雞伏鹄卵積谷金隄舊歡絕路浚川客兵苦累捆兒隴畝孟說縻軍螟蛉南瓜子涅槃攀鱗跑供銷泉眼阙違人彘入套散攤勝讀十年書聖知受獎書具宿仇天象儀梯迳提問退磁謂號違抗危民問寝紋絲不動無勢五芝飨象陷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