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外的驿站。《新唐書·忠義傳中·顔杲卿》:“﹝ 顔杲卿 ﹞乃矯賊命召 欽湊 計事, 欽湊 夜還, 杲卿 辭城門不可夜開,舍之外郵。” 唐 李紳 《過吳門》詩:“候火分通陌,前旌駐外郵。”
“外郵”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為詳細解析:
“外郵”指城外的驿站,屬于古代郵政系統的組成部分,主要用于傳遞官方文書或接待往來官員。這一解釋在多個權威來源中均有明确記載(、、)。
部分資料提到“外郵”可引申為寄往外地或國際的郵件(),但此用法多見于非權威解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外郵”核心含義為古代城外的驿站,現代引申用法較少見且需謹慎使用。如需引用古籍或研究曆史郵政體系,建議優先采用其原始定義。
外郵(wài yóu)是一個漢字,由“外”和“郵”兩個部分組成。
“外”是一個漢字的部首,表示與它有關的意義。它一共有九個筆畫,按照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順序寫。
“郵”是一個漢字的部首,表示與郵件有關的意義。它一共有十個筆畫,按照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順序寫。
“外郵”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古時候人們用鳥類來傳遞消息,而“郵”就是用來表示傳遞消息的一種方式。
在繁體字中,“外”和“郵”分别寫作「外」和「郵」。
在古代,寫作「外郵」。
他收到了一封外郵,非常期待打開信封看看是誰給他寫信。
外界、郵局、郵件、郵票等。
外部、外來、外界。
内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