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善旌的意思、善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善旌的解釋

古代人主為求善言所立之旗。語出《管子·桓公問》:“ 舜 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漢書·文帝紀》:“古之治天下,朝有進善之旌。” 顔師古 注引 如淳 曰:“欲有進者,立於旌下言之。” 宋 範仲淹 《從谏如流賦》:“我後光被羣方,柔懷多士,陳謗木而聽政,建善旌而求理。”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善旌”是古代君主為征求善言、鼓勵進谏而設立的旗幟,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 字面構成:“善”指善言、良策,“旌”是古代旗杆裝飾羽毛的旗幟,常用于表彰或标識。
    • 核心功能:君主通過立旌旗的方式,示意臣民可站在旗下進獻有益言論,類似“謗木”(谏言之木)的作用。
  2. 曆史淵源

    • 最早記載于《管子·桓公問》:“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表明其起源于上古賢君舜的治國舉措。
    • 漢代延續傳統,《漢書·文帝紀》記載“朝有進善之旌”,顔師古注稱“欲有進者,立於旌下言之”。
  3. 政治意義

    • 象征君主納谏的開放性,如宋代範仲淹在《從谏如流賦》中以“建善旌而求理”喻示明君治理之道。
    • 與“謗木”“谏鼓”等同屬古代廣開言路的制度設計,體現“兼聽則明”的執政理念。
  4. 延伸用法

    • 後世文學中常借“善旌”代指納谏渠道,如唐代詩歌用典。
    • 現代語境中可用于比喻傾聽民意的象征性表達。

補充說明:該詞屬于曆史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研究古代政治制度或文言文解讀場景。

網絡擴展解釋二

善旌

善旌是一個充滿詩意的詞彙,它可以拆分為“善”和“旌”兩個部分。

善的本義是指善良、善行,代表着品德高尚、慈善仁愛的含義。旌是指旗幟、旌旗,展示旌旗可以傳達意義和信息。因此,善旌這個詞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展示善行和良好品德的旗幟。

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善:部首口,總筆畫數12。

旌:部首方,總筆畫數11。

善旌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文獻,據《周禮·地官·大師》所載,古代祭祀儀式中的主持人會揮動旌旗,象征着善行和功德,用來表彰善良的人。後來,善旌逐漸成為對善行的贊美和崇尚的象征。

在繁體字中,善旌的寫法相同,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古代文獻中,善旌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些差異,但主要的形狀和意思并沒有變化。

以下是一些關于善旌的例句:

1. 他的行為高潔善良,是社區中的一面善旌。

2. 善旌的人總是受到人們的敬重和喜愛。

善旌這個詞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新詞,例如:善行、善良、善舉等,它們都有着積極正面的意義。

與善旌意義相近的詞語有“美德”、“道德品質”等,它們都可以和善旌一樣指代良好的品德和善行。

與善旌意義相反的詞語并不常見,通常我們更傾向于用反義詞來強調相反的意義,例如“惡行”、“邪惡”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