褓襁的意思、褓襁的詳細解釋
褓襁的解釋
亦作“褓繈”。即襁褓。《呂氏春秋·明理》:“民多疾癘,道多褓繦,盲秃傴尩,萬怪皆生。” 高誘 注:“褓,小兒被也。繦,褸格繩也。言民襁負其子走道,跛而散去。” 陳奇猷 校釋:“褓繦即指嬰兒。道多褓繦即道多棄嬰也。”《淮南子·要略》:“ 武王 立三年而崩, 成王 在褓襁之中,未能用事。” 唐 顔真卿 《謝贈祖官表》:“臣亡父故 薛王 友先臣 惟貞 、亡伯故 濠州 刺史先臣 元孫 等并褓襁苴麻,孩提未識,養於舅氏 殷仲容 以至成立。”
詞語分解
- 褓的解釋 褓 ǎ 〔襁褓〕見“ 襁”。 筆畫數:; 部首:衤; 筆順編號:
- 襁的解釋 襁 ǎ 〔襁褓〕包嬰兒的被、毯等,如“在襁襁中”(嬰兒時代)。 筆畫數:; 部首:衤;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褓襁”是“襁褓”的異體寫法,兩者含義相同,均指包裹嬰兒的布被,并引申為嬰兒時期。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讀音與結構
- 讀音:褓襁(bǎo qiǎng),其中“襁”易誤讀為qiáng,正确為第三聲。
- 字形構成:“襁”為衣字旁,本義指背負嬰兒的寬帶;“褓”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兩字組合後泛指嬰兒包被。
二、本義與用法
- 本義:古代用寬布帶(襁)和厚被子(褓)包裹嬰兒,既保暖又便于背負。
- 引申義:
- 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如“尚在褓襁”);
- 比喻事物發展的初期階段(如“襁褓中的國家”)。
三、文化内涵
- 育兒傳統:古代用襁褓包裹嬰兒以模拟子宮環境,減少驚跳反射,增強安全感。
- 文獻記載:《淮南子》提到周成王“在褓襁之中”,《呂氏春秋》記載“道多褓繦”反映棄嬰現象。
四、常見誤讀與辨析
- 易錯讀音:“襁”常被誤讀為qiáng,需注意正确發音為qiǎng。
- 現代用法:現代漢語多用“襁褓”,而“褓襁”多見于古籍或異體寫法。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育兒習俗或相關成語(如“褓抱中年”),可參考上述來源中的文化解析部分。
網絡擴展解釋二
褓襁(bǎo qiǎn),一個古老而鮮為人知的詞彙,其意為“包裹嬰兒的布”。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分别是“衣”和“立”,其中“衣”表示與衣物有關,而“立”則表示豎立、陳列之意。根據筆畫計算,褓襁可以總共分為15劃。
褓襁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它是古時候包裹嬰兒的一種特殊布料。這種包裹被視為寶貴的親情象征,幫助保護嬰兒免受寒冷和意外傷害。現在,褓襁已經不再被廣泛使用,但它作為一個詞彙仍然流傳至今。
褓襁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襃襁”,它多用于傳統文化中的書法和繁體字書寫中。以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例,褓襁的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但整體的含義和形狀基本保持一緻。
例句:
1. 母親将新生兒輕輕地裹入褓襁中,細心呵護。
2. 這種傳統的褓襁方式,在曆史上被廣泛應用。
一些與褓襁相關的組詞包括嬰兒褓毯、襁褓歲月等。近義詞可以是嬰兒包裹、嬰兒纏繞等;而反義詞可能是解放、釋放等詞彙,因為褓襁意味着束縛和保護。
通過這篇文章,我們了解到了褓襁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希望這些信息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繼續咨詢。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