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沙丘的意思、沙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沙丘的解釋

[sand dune] 由風堆積而成的小丘或小脊,常見于海岸,某些河谷以及旱季時的某些幹燥沙地表面

詳細解釋

(1).在風力作用下由沙粒聚成的沙堆。多呈丘狀或壟崗狀。常見于沙漠地區及河岸、海濱的沙灘上。《爾雅·釋丘》:“邐迤沙丘。” 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她沿着起伏的沙丘走下去了。”《人民日報》1974.12.4:“海浪似的沙丘從四方八面一直湧到城下,大風一起,飛沙翻牆而過,在城裡也堆起了黃沙。”

(2).古地名。在今 河北省 廣宗縣 西北 大平台 。相傳 殷纣 在此廣築苑台,作酒池肉林,淫樂通宵; 戰國 趙武靈王 被圍,餓死于 沙丘宮 ; 秦始皇 巡視途中病逝于 沙丘 平台 。見《史記·殷本紀》《趙世家》《秦始皇本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沙丘(shā qiū)指在風力作用下,由沙粒堆積而成的丘狀或壟狀地貌,常見于沙漠、海岸或河灘地帶。其詳細釋義及特征如下:


一、基礎釋義

  1. 字形字義

    “沙”指細碎的石粒,“丘”本義為自然形成的小土山,合稱指沙質堆積形成的山丘狀地形。《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在風力作用下沙粒堆積成的沙堆”。


二、地理特征

  1. 形态與動态性

    沙丘常呈新月形、線形或星形,受風向影響會緩慢移動。迎風坡平緩(坡度約5°–20°),背風坡陡峭(可達30°–34°),形成獨特不對稱剖面。

  2. 形成條件

    需滿足三個要素:沙源供應(如河床沉積物)、持續風力及地表阻礙物(植被或岩石),使沙粒在障礙物後方堆積。


三、科學分類

根據形态與風向關系,主要分為四類:

  1. 新月形沙丘:形如彎月,兩翼順風向延伸;
  2. 縱向沙丘:與主風向平行延伸的壟狀沙脊;
  3. 橫向沙丘:垂直于風向的波狀沙鍊;
  4. 星狀沙丘:多風向作用下形成的金字塔形沙丘。

四、文化關聯

在文學作品中,沙丘常象征荒蕪、變遷或自然之力。如茅盾《風景談》中“沙丘的波浪”隱喻時間與自然的流動性。


引用來源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2. 中國地理學會.《地理學名詞》(第二版). 科學出版社, 2007.
  3. 吳正.《風沙地貌學》. 科學出版社, 1987.
  4. 王濤.《中國沙漠與沙漠化》. 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3.
  5. 茅盾.《風景談》.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41.

網絡擴展解釋

沙丘是由風力作用形成的自然地貌,其解釋可從以下方面展開:

一、基本定義

沙丘是風積作用形成的沙粒堆積體,通常呈現丘狀或壟崗狀,常見于沙漠、海岸、河岸及幹旱季節的沙地表面。其高度從數米到數十米不等,主要成分為松散沙粒。

二、形成與特征

  1. 形成機制:風力搬運沙粒時,遇到障礙物或風速降低,沙粒沉積逐漸堆積形成沙丘。
  2. 典型形态:包括新月形沙丘、金字塔狀沙丘、格狀沙丘等,形态受風向和地形影響。
  3. 動态變化:裸露沙丘會隨風緩慢移動,可能淹沒耕地、道路等;植被覆蓋可減弱流動性。

三、分類

按穩定性可分為:

四、曆史與文化意義

沙丘在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如:

五、實際應用

沙丘研究對防治沙漠化、保護生态環境具有重要意義,例如通過植樹固沙可改造流動沙丘。


如需進一步了解沙丘形态或具體案例,可參考地質學文獻或沙漠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抱補偪介槽曆吃飽蹲春霆初終存立靛颏兒奠羞銱子坊局翻曬豐饍宓子感突高品歸薄火光燭天霍人貨位吉典驚騷金鑲玉裹嵇山乩壇九旻糠镫靠讬連家鋪六國販駱駝懰栗流水高山麗席毛豬美滋滋滅劫閩劇扒耳搔腮骈屍疲殚樵蘇乞伏绮懷清蒸七香湯掃黛射合申錫十二律史巫售赇死者青春長在玩兒壞為國捐軀閑隙嚣呼小名[兒]笑溶溶晞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