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歸附,依傍。《楚辭·東方朔<七谏·怨世>》:“卒不得效其心容兮,安眇眇而無所歸薄。” 王逸 注:“薄,附也。言己放流,不得内竭忠誠,外盡形體,東西眇眇,無所歸附也。” 漢 王逸 《九思·憫上》:“東西兮南北,罔所兮歸薄。”
“歸薄”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歸附、依傍
這是該詞在古籍中的核心含義,常見于《楚辭》等文獻。例如《七谏·怨世》中“無所歸薄”即表達無處依附的漂泊感。
回歸簡樸
現代引申義中,“歸薄”被解釋為事物回歸本真、去除繁雜的狀态,強調返璞歸真。
“歸薄”兼具古典與現代雙重内涵,既可指物理或情感的依附(古義),也可引申為精神層面的返璞歸真(今義)。使用時需結合語境,注意發音差異。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楚辭》注釋或權威詞典。
《歸薄》是一個成語,意為回到正常或恢複原狀。
《歸薄》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彳和艸。彳是指“行”,艸是指“草”。
根據部首的劃分,彳的筆畫數是2,艸的筆畫數是6。
《歸薄》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尚書·大禹谟》中的《大禹歸海康說左傳》,其中寫道:“先王之為政也,必於歸薄而已矣。”這句話意思是指大禹治水之後,水勢平靜而歸于本源。因此,後來人們就用“歸薄”來形容事物恢複本來狀态的意思。
《歸薄》的繁體字為「歸薄」。
在古代,漢字的表現形式有所變化。《歸薄》的古字形為「歸蔔」。
1. 汶川地震過去了,災區正在逐漸歸薄。
2.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他的健康狀況已經歸薄了。
歸正、薄利、薄情、回歸
恢複原狀、回複正常
惡化、變壞
【别人正在浏覽】